本报济南讯 近日,我省出台《在全省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的意见》。根据《意见》要求,我省将公共体育设施分为群众体育设施、赛事体育设施和竞技体育训练设施三类。城区按照市级、区级、社区(居住区级)、居住小区四级进行布局;中心城区范围外按照乡镇、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基层村四级进行引导。

  《意见》规定了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设区城市、县(市、区)按标准规划并建设“五个一工程”,即综合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市、县体育场馆应满足承办县级运动会和县级以上单项赛事比赛的需要,并具有向市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功能。体育公园或登山步道(骑道)等可结合郊区基本生态网络以及郊野公园建设,其他有条件的公园应建设体育设施及健身步道。每个镇(街)规划建设一个中型或小型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镇(街)、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以塑胶田径场(套建小型足球场)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为基础,统筹考虑灯光场地和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建设“15分钟健身圈”。农村新型社区体育场地可与文化广场结合,重点实施硬化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或门球场)和乒乓球台,预留便于观看群众比赛和健身操(舞)等其它乡村民俗活动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中心村必须设立户外体育运动场,实现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青岛全民健身为啥这样火?“青岛全民健身活动很火!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8.5%。”在全省体育局长会议的间隙,青岛市体育局长纪高尚对记者说。青岛市每年举行大型全民健身活动40余项,区市级活动达300余项,社区级活动达1000余项,直接参与市民近400万人次。

  市民健身有场地 市场参与有补贴

  每年这么多的健身活动,靠什么开展?“一句话,有场地。”纪高尚说,青岛市由政府主导,构建起了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如今,青岛市已投资1400多万元,在居民社区建成了107个小型健身中心,全天候对市民免费开放,“风雨无阻”的健身模式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青岛市体育局投入体彩公益金近亿元,配建公益性健身设施3855处,建成青岛黄金海岸健身长廊、市北区体育街等一批全民健身精品工程。2014年,借助整治大沽河时机,建成两岸延绵200多公里的自行车骑行道、轮滑赛道和马拉松跑道。青岛各区市累计投资21亿元,建成健身设施6200余处,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健身设施网络。今年,青岛市将全民健身工程纳入“市办实事”项目之一,拟投资7000万元,在全市建设100处笼式足球和多功能健身中心,并为1000个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年建设600片足球场。

  但完全依赖政府投资兴建公共体育设施,仍难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我们采取政策倾斜、审批优先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有效补充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纪高尚告诉记者。新兴体育馆位于市北区最繁华的地段,建设投资1.2亿元,其中市体育局为其配备了部分健身设施,并每年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引导他们低价位惠民开放,收到了良好效果;城阳区“天泰运动工厂”具备发展青少年攀岩等极限运动的基础,市体育局投资了60万元,支持其建设了室内攀岩设施,调动了其参与全民健身公益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