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
next
现居于青岛市黄岛区的魏世杰老人74岁,在他的眼里,自己是一个研究过核武器、当过科普作家、如今在家安分照顾家人的“倒霉老头儿”。每当和老人提起他曾经奉献了26年的工作,或是科普作品写作,他便如同孩子一般眼中闪着光芒……
赵梦真,13岁,家住聊城高唐县赵寨子镇西赵户村,4岁时被查出小脑发育不全。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除了每天学习,还要照顾四肢瘫痪的妈妈,全家靠种地和捡废品养家糊口。
面对患尿毒症的丈夫,她毅然捐出自己的肾,各种医疗费用花了50多万元;为还欠款她早上五点起床打烧饼,一个人做7亩地的农活……她,就是菏泽郓城县张营镇张二村50岁的周凤霞,她用坚强撑起这个农民家庭,用爱谱写生命赞歌。
刘庆民,济宁泗水县苗馆镇隈泉庄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35年,坚持“先看病后交钱没钱也要治疗”的原则,为八个村的父老乡亲们看病。35年来,刘庆民的欠条攒了好几个盒子,数额九万多。
2005年,在莱芜莱城区高庄街道羊庄村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男主人杜守平是一名军人,病残退役后在村里承包了果园,农闲时出去打工;老伴吴秀云勤劳持家,一人操劳家务从不抱怨;儿子杜彬在青岛上大学,是一名大一学生,一家人过着幸福安逸的日子。
在潍坊昌邑市饮马镇西南村的农田里,有一座占地面积30亩的烈士陵园,765名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安静地趟在这里。
朱彦夫生于1933年,1947年当兵,参加了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他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他是这个时代的楷模。
13岁聊城女孩赵梦真因小脑发育不全,手指、脚趾内翻,即使这样,真真依然坚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帮卧病在床的妈妈洗头发洗脚,陪年迈的爸爸去捡垃圾赚钱。
潍坊昌邑有一座30亩的烈士陵园,765名烈士安静躺在这里。67岁的退伍老兵杨智忠在这里守护了13年。从2008年开始,他踏上为烈士寻亲的漫长道路。
芮雪,泰安新泰市刘杜镇邓家沟村一个9岁的农家女孩。母亲赵荣香先天性肌肉萎缩,丈夫芮树宏天生左腿残疾,被抱养来的芮雪从小和年迈的姥姥照顾父亲母亲……
德州陵县丁庄村新盖楼房上的“见义勇为社区”六个大字正是宣传薛家兄弟的英勇事迹:今年6月16日,在张家口打工的哥俩跳水救起落水老太……
74岁青岛老人魏世杰,在他眼里,自己只是一个研究过核武器、当过科普作家、如今在家安分照顾家人的“倒霉老头儿”……
菏泽女子周凤霞为救尿毒症丈夫,毅然捐出自己的一个肾为丈夫配型,将高善贵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我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第二次生命是我妻子给的,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她。”
朱彦夫生于1933年,参加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1956年,他拒绝在疗养院生活,回到家乡用25年时间带领村民致富,他是时代的楷模。
滨州刘梅生正当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却说服妻子和家人,主动请缨要照顾滨州沾化县泊头镇敬老院的老人。他说:“啥事都要有个人去干,不做点实事、好事,我挣那么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
枣庄市税郭镇47岁村民师学武,他的儿子师硕研先天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不能自主活动。为了圆儿子的上学梦,他每天骑着电动车送儿子来学校,陪他一起上课。为了孩子快乐,这位父亲成为了一名 “特殊的同桌”……
从医35年,刘庆民一直坚持先看病后交钱、没钱也要治的原则,为8个村的父老乡亲们看病。欠条攒了好几个盒子,数额高达近十万元,他自己生病都没问乡亲们要1分钱。
李桂森是临沂郯城县的一位普通农民。18年前,一场暴雨使得村子原本就破败不堪的道路更加寸步难行。贫困的村子根本拿不出钱来修路。于是,李桂森下定决心:要把路修好!从此他义务承担村里养护道路重任,这一干就是18年。
凌晨2点15分,威海市文登环境卫生管理处,一位老人正等待唤醒这个城市的第一批清扫车出发,她就是环卫处门卫李玉坤。收入微薄的李玉坤省下“牙缝”中的钱,寄给全国各地的贫困大学生,16年来,竟有20余万之多。
任增颖,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人。其实很难确切地用地点来描述她,近5年,她走南闯北,大有四海为家的劲头,而这些都只为了一件事:推动环保。她十几年来花掉37万积蓄,甚至因此被调动工作……
莱芜莱城区羊庄村的杜守平,9年来照顾意外造成瘫痪的儿子,老杜已经60岁,但他从没有想过要放弃。植物人杜彬在父母的照顾下,现在已经会哭会笑也能听懂人说话。
虽然有嘴,却不能正常说话;虽然有手,却不能写字。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刘晓琳,却凭借超常的意志,用一根拇指敲出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读过她小说的网友都把她称作是“天使女孩”。
在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年过六旬的王均秀夫妇抚养着一个30岁的,身患先天性脑瘫,大小便失禁、没有咀嚼吞咽能力的捡来的女儿。这对夫妇不离不弃,坚持用口咀嚼饭食喂长达30年之久。
在章丘市垛庄镇四角城村一座海拔600米的小山顶上有一个教学点,没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楼,没有像模像样的名字,甚至没有足够多的学生。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孟敏却在这儿坚守了30年,看着眼前的孩子从几个变成十几个再变成如今的三个,她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