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单应桂还画过一幅《夕阳情》,画一对老夫妇相偎在一起,单应桂对这幅作品讲过一段很动情的话:“城市的老年夫妇有银婚金婚,有礼物和鲜花,而农村的妇女只要丈夫一个理解的眼神甚至沉默的理解,足矣!”中国人物画是写心的艺术,只有深刻理解了人物,才能讲出、画出人物之心。

  单应桂的妇女题材作品留下时代的印记,有历史的深度。

  90年代以后,年届花甲的单应桂画风陡变,由欢快的抒情转向深沉的历史反思,并拓为巨幅,成为这一时期代表性作品的是“往事系列”,从《逃亡》《背井离乡》开始,到《参军》妻子送郎上战场,然后是支前《沂水欢歌》,所表现的是民族的苦难和人民的抗争。有的以前画过,不满意,90年代又重画的,《背井离乡》是今年才画完的。

  抗日救亡是单应桂一直关注的题材。她的家庭环境、个人经历都有许多磨不掉的记忆。她的大姑母在“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剧团在演出时被鬼子打死,父亲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少年单应桂跟着母亲流浪在鲁西平原,《逃亡》一画的副题便是:“童年的回忆”。

  单应桂说,画中形象都是她熟悉的,他们的原型她都能指点出谁是“李格的爹”,谁是“玉珍的爷爷”、“祥子的娘”,画的时候,用不着找模特,摆姿势,可以随心去画。一一呼之欲出,只在遇到手、脚细部需要画得更具体时,才对模特。《逃亡一童年的回忆》获得了“正义和平—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美展”特别奖。

  《逃亡》、《参军图》、《沂水欢歌》都是多人物的巨构,其中包含着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表现,作品依内容的不同而笔墨表现有所区别。《逃亡》在线描的基础上以储墨渲染。画风比较厚重。《参军图》与《沂水欢歌》则主要经花青淡染,风格趋向于轻快。这些画都有一个长时间的酝酿构思过程。

  《沂水欢歌》表现抗日战争中山东解放区妇女支援前线的情景,姑娘大嫂们高高兴兴聚在河边为战士洗军衣,互相没大没小地泼水嬉闹着。作品初稿作于1977年,而观众则很容易从画面情节中联想到那年单应桂所作的年画《做军鞋》。这此画中人物都是多么天真无邪的美好性情啊,如果没有战争的梦魔,她们应当生活得更幸福、充满明媚的春光。单应桂画这些,也并非由于“人老了就越想过去”而是始终萦绕于画家内心的历史情结,令她不能不一画再画,让没有经历过那段生活的后来人,记住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灾难、浴血奋斗的经历,而画家的创作也由此而出现黄钟大吕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