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957年的政治风浪之后,五六十年之交是中国美术教育平稳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画发展的短暂的高峰时期。单应桂和她的前后几班同学们有幸在美院得到当代几位绘画大师的亲授,还有一个难得的机遇是在二年级时,参加了山溪永乐宫元代壁画的临摹复制活动,那次临摹对提高师生对于传统绘画的认识和学习古代壁画绘制经验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毕业以后,磕磕绊绊的社会环境,未能给单应桂很好的施展机会。到“文革”以后,下放到齐河五七干校和泗水农村插队落户,创作上出现了休止符。

  单应桂中国画创作成熟、结出硕果是在七八十年代。70年代初,她画出了《如果敌人从那边来》、《铁索桥畔》(合作)等作品;80年代,画了《春风》、《乡情》、《鲁迅》、《山村妇女组画》等。

  《如果敌人从那边来》作于1973年,不同于当时“红光亮”创作模式,作品的构思是从生活中来的,表现手法也不一般化。她是去胶东半岛深入生活时,萌生了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民兵地雷战的想法,为此收集了大量史料,访问老民兵英雄,画廊很多速写,但却未能找到展开画面情结的一把钥匙。后来偶然遇到老英雄赵守福在学校前的广场上给小学生讲他们当年如何埋地雷炸鬼子的故事:“老赵那布满皱纹的脸和浓密的胡须,以及激动发亮的眼睛,十分入画,还有那有力的大手比划着,孩子们稚气的脸上显露出惊奇的神情,老少两代人形象的鲜明对比,有着强烈的精彩的艺术效果,着情景一下子打动了我,便急不可耐地跑回我的小屋,当晚就画出了《如果敌人从那边来》的草图,第二天拿给老乡们看,他们都说很有意思。”(《艺术.生活.画家的眼睛》)这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经验之谈。画家被打动了的地方,也正是作品打动了观众之处。

  单应桂的人物画情态把握得非常好,有的只是画一个背影,然而很动人。80年代的代表作《春风》笔墨精到,形象很美,人物形象得自1963年下乡和村里妇女们在一起在麦田锄草的印、印象,在脑海中储存了二十年才动笔画出来。1986年,中国画家代表团访日期间举办的中日水墨画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日本朋友看了说《春风》中的姑娘是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另一次中国画巡回展在是本展出时,主办者将《春风》放大复制成巨幅,作为展览的标志。

  《乡情》中挎蓝姑娘的生活原型,其身段、装扮都是单应桂记忆中死去的姐姐。那是单家早年收养的远房亲戚家苦命的童养媳。在离乱生活中一起共过患难,后来早死,却在画家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倩影。画中人之乡情,也是画家之情。这个时期的作品,显示出画家笔墨表现技巧的丰富多样性。《春风》沿袭了《当代英雄》、《如果敌人从那过来》的风格,发展了叶浅予舞蹈人物的画法,画得很轻松,潇洒。

  《山村妇女组画》则吸收了年画、工笔画的用笔,也有写意的成分,画得很结实,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为单应桂到沂蒙山区深入生活时所画,想着将山村妇女从青年到老年的生活经历和心态画出来,可惜未能全部完成。她的体会是:“沂蒙的妇女和鲁西的妇女有许多共州几,勤劳刻苦,朴实健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更有女性难言的内心世界,我喜欢她们,同情她们,因此一口气画下来了:青年等待着幸福来临,结了婚的盼着丈夫的理解;中年的风尘仆仆,有点世故;老年的抱上孙子有一种幸福感。她们一生为了丈夫、公婆、儿孙忙碌,心中总是释放对别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