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应桂说,她喜欢画农民,多数作品是表现农民的,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抗日战争开始时,她只有五岁,随父母从济南逃亡到鲁西的菏泽,在那偏僻的环境中度过了艰难的八年岁月。她在写给我地心中,讲过幼年的生活,说得非常生动、真实,由于和她后来的创作有关,直录如下:
“八年抗战,我们家几乎没吃过鱼,村里婚丧嫁娶宴席上的盘子里放的是木头雕刻的鱼,而且是全村互相借着用。冬天,‘老爷们’蹲在墙根晒太阳,有的抽烟,有的抓虱子,老棉袄又厚又硬,用手掰都掰不动;脸晒成棕色,如木雕一般,只有深深的皱纹里才略能看出肌肤的本色。妇女们穿自织的土布,年轻的穿蓝印花布的棉袄,粗犷的线条给人以原始和淳朴的美,在劳动者仍能显现出健美的身段,散发着朴实的美。只要鬼子不扫荡,天气好,妇女们总要凑在一起绣花、做针线、纳鞋底,没人都有一个针线筐和夹着彩线与鞋样子的大本子,在一起除了做活就是嘻嘻哈哈地说笑,有时也哼唱民歌。我虽然年纪很小,但很想学她们那样会绣花,是她们的崇拜者,像‘跟屁虫’,挤在她们身边,赶也赶不走。”
深刻的生活影响,积淀成生动、丰富的创作素材。“她们的言谈笑貌、她们的发型、脸型、鼻眼特征都深深印在我脑中,后来我创作《做军鞋》时,她们一个个笑嘻嘻地从我的记忆中走出来,如梳着发髻的嫂子,‘新娘子’,梳着大辫子的姑娘,都是我铭记在心的大姐姐们。”
《做军鞋》从一个侧面对战争年代农村生活真实生动的描写,使它具有着历史画的分量,为淮海战役纪念馆所收藏,这种情况在年画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湖上婚礼》是单应桂1982年第二次去微山湖深入生活获得的创作灵感。有一天,她在乘船去一个海岛时,遥闻乐器吹打之声,远处彩旗招展,船撑到近前,只见婚礼的船上贴着大红对联、双喜字,人们忙着往舱里搬新家具,唢呐吹得山响,却没见乐队,原来是收录机中播送出来的。“不久新娘的船来了,按当地习俗,不知何故,新郎新娘要打着伞,只见小船上站着一对新人,像《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与许仙一般,从湖面上飘来。突然一阵冲动,想把这对新人画下来,因为是个喜庆主题,用年画形式合适,当场构思出来。开始化了一张竖幅的,选俯视角度,几条船从画面上冲观众而来,船上是新人和迎亲者,湖面开满荷花,装饰味很强。但总觉表现得未能尽意,而且太静了,想到民间艺人的说法: ‘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看来画中的戏不够,于是重画,采用写实手法,五条船摆满画面,选取新人走向婆家大船的瞬间,将收录机播送音乐画成可视的乐队,整整坐满了一条船,加上‘土记者’、放鞭炮的、端交杯酒的、吃火把的、送亲的、做饭的、帮厨的、看热闹的各种人物,画面活起来了,再加上船周围的芦苇、荷花、鹅,一级舱顶上的一盆盆鲜花,烘托出了湖上婚礼的环境。”
《湖上婚礼》的创作充分调动了单应桂的生活“财富”,按照民间年画的特点,对现实生活加以充实、丰富、提高,画面上五条船、二十多个人,安排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在统一的主题之中,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身份,在具体情节中有自己特定的活动,而又统一在共同的喜庆氛围之中。用色单纯而又和谐、鲜丽,丰富的细节表现,使作品非常耐看,这正是民间年画的主要特点和优点。这件作品曾参加1984年的全国美展,并被选入《20世纪中国美术一一中国美术馆藏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