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师创作实践的同时,单应桂还对山东等地的民间年画产地进行调查研究,并不断开拓创作领域。

  1982年3---5月由华君武提议,中国美协出姿,派单应桂到山东潍坊、潍县、平度、高密和河南朱仙镇等年画场地进行艺术考察。她带着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所作的年画,向民间艺人就教,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艺术启迪。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也总结了自己以往在学习民间年画的创作中成功和不成功的经验,更深刻地理解了年画创作的造型与色彩运用的规律,归来后在《美术》发表了《画乡行》一文。在前后几年中,她又先后撰写了《山东民间年画》、《一个古老画种的前瞻与后顾》、《走自己的路一一一个研究民间木版年画的群体》、《秦汉模印艺术—谈印模艺术与中国传统版画的渊源》等文章,从民间年画研究上溯到传统版画史的研究。

  她认为,年画创作应改变刻、画分家状况,年画家也应当掌握刻印技术,早在1976年,她就曾和潍坊刻版艺术家杨修义及李百钧、她的老伴也是版画家的秦胜洲一起合作过以传统木刻与现代水印木刻现结合的《红云岗》组画。在合作过程中熟悉了刻版中的一些问题,并学会了水印技法。

  1983年,她还参加了山东美术馆举办的丝网版画训练班,想借助丝网版画技法为年画创作开拓新路。她用新掌握的技法创作了《祝福》插图和获得山东省版画大奖赛一等奖的《三口之家》,90年代还创作了《母与子》等木版水印作品,与秦胜洲合作了铜腐蚀壁画《六艺图》。

  单应桂第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当代英雄》也创作于学生时代。那是1960年到房山县深入生活期间,单应桂和一群农村姑娘们一起参加修筑绕山水渠的劳动。“我被那些和男人们一起抡着大锤劳动的姑娘们的健美形象深深地打动了。那甩起了大辫子、飘起的头巾、流着汗水的红红的脸颊,还有那叮当作响的打钎声,组成了色与声的交响乐,’已体现了中国人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愚公移山精神。这种精神是那样豪迈,那样感人,那样入画。那举起大锤的姑娘的造型像雕塑一样立在那里,俨然是一座中国劳动妇女的丰碑。《当代英雄》的构思出现了,在工棚里我完成了草图。”

  完成的素描稿受到叶浅予老师的首肯,叫她在宣纸上落墨,谁知单应桂却而对宣纸两天没敢动笔,局部的试验稿画了多次都失败了。那是中国画系学习人物画的学生主要受叶浅予、蒋兆和两先生不同画风的影响。单应桂把握不准用哪种画法更合适自己的绘画路数,去画好这一题材。叶先生得知她的苦衷,“二话没说拿起我案头的画笔对着画稿在选址上画起来,把我画里的两个主要人物从头到脚画了一遍。边示范边讲,什么地方该怎样用笔用墨……我忽然从混沌中悟了过来。”这幅画在国内外展出受到好评,并于2001年入选“百年中国”画展。单应桂由衷地说:“这决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这是叶浅予先生教学上的成功,我将永远感谢老师。”(《我的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