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小菊

  今天召开的全省养老服务业标准化专题会上,如何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讨论焦点。

  截至去年底,我省已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049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79家,农村幸福院5745家,各类养老床位52万张。养老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缺少章法,缺乏市场准入及等级划分机制,服务质量难以评价,服务人员及设施配备参差不齐等问题开始凸显。

  总量迅速增长,质量有待提升

  为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近几年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涵盖土地划拨、收费减免、贷款贴息、开办补助、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仅2014年,我省民办养老机构就比上年增加了近300家,年内新增各类养老床位8万张。

  “但是,这解决的仅仅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养老机构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潍坊鹤祥安养中心执行院长马秀兰坦言,“相反,设立门槛太低,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矛盾”。

  据省老龄办老年事业管理处副处长王金茂介绍,2014年他们对全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进行了实名统计,床位数量100张以下的占总机构数量的39.6%,床位数最少的只有10张,入住率在70%以下的占机构总数的52.5%,当年有90%的机构亏损经营或基本持平。公办养老机构排队进不去,民办养老机构门庭冷清的现象仍非常明显。

  “这与设立养老机构的投资者良莠不齐,小型养老机构遍地开花但相关设备不配套、服务跟不上导致经营上的恶性循环有关。”马秀兰说,目前养老机构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没有等级划分也无法确立与之相对应的收费标准,数量虽在迅速增长但质量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