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转型升级八大政策工具”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标准建设,积极探索“山东标准”,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创造更多山东品牌。

  “山东标准”为何对转型升级如此重要?如何用好这一利器,推动更多企业登上国内国际制高点,带动整个产业提高质量效益?记者在“两会”采撷的三个故事颇具代表性。

  小公司叫板大财团

  省质量认证中心主任田亮光委员曾长期在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工作,看到“山东标准”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他非常振奋:“这是抓住了‘牛鼻子’!标准就是规则,就是制高点和话语权。标准之争,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田委员讲了一个故事。山东昊月树脂有限公司原来是济南章丘埠村一个不起眼的小化工厂,直到主导起草国家标准《卫生巾高吸收性树脂(GB/T 22875-2008)》。起草这个标准时,围绕“吸液速度”这个指标,拉锯非常激烈:当时,昊月的产品对模拟血液成分的标准液吸液速度可达到80秒,但日本住友坚决不同意将吸液速度定在200秒之内,因为其产品对水的吸收性好,但对血液的吸收速度只能做到180秒,而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80%。

  妥协的结果,吸液速度被定在“200秒”。但是,目前昊月正在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有望将这一指标刷新为50秒。2014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建立“高吸收性树脂工作组”,昊月被确定为工作组秘书处承担单位。目前,国际标准文本已起草完毕,今年2月将组织利益相关方讨论,今年底有望出台。

  “如果国际标准定在50秒,国家标准肯定跟着变,住友就将退出卫生巾市场。”田亮光委员说,目前,昊月正着手扩容生产能力。其实,当年制定国家标准后,昊月的效益立现:利润连年高速增长,产品每吨高于国内同类产品1000元到1500元,仍供不应求。

  “标准,从技术层面就划定了有资格进入市场的企业范围。”田亮光委员说,“每一项新标准的出台就意味着产业的一次升级。我省的很多产业有技术优势,应该用标准手段固化并放大它!”

  不关心标准,“汤”也没得喝

  虽然像昊月那样,我省正在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2项,累计64项,但田亮光委员还是很担忧:“大多数山东企业还是习惯跟着人家走,制定标准的意识还远远不够!”

  田亮光惋惜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太阳能热水器国际标准修订,开会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我省的所有大品牌都被邀请了,结果一个也没去,反倒是外省去了两家“小不点”。“要知道,起草方会有意无意把自己的优势固化为标准,很可能人家一笔下去,你的优势一点体现不出来,所有工艺、设备都要推倒重来!”

  “总想着人家吃肉你喝汤,不把标准当回事,怕是汤也没得喝!”他担忧地说。

  一项标准改变一个产业

  省政协委员孙建国是济南“阳光大姐”多年的管理顾问,他告诉记者,“阳光大姐”2001年成立之初,行业没标准,消费纠纷不断:客户觉得服务员干得不够多,服务员觉得已经够卖力了。自打有了标准,家政服务业从小打小闹的“传统老行当”变成了规模可观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员从“保姆”变成了人才。

  从自己“列清单”到成为省级和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现在,在阳光大姐,喂奶瓶、洗尿布、擦玻璃、切土豆丝,1000多个服务项目项项有标准,其中十几项成为山东省地方标准,4项上升为国家标准。

  有了标准,客户认同了,市场迅速壮大。15年间,“阳光大姐”的家政服务员队伍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近3万人;累计培训18万人次,安置就业120万人次,累计服务家庭110万户次。20多名服务员成为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师,享受政府津贴。

  掌握着行业话语权的济南“阳光大姐”成了响当当的全国品牌,在山东、内蒙、新疆、河北、河南等地开设了近140家连锁机构,通过网上预订,服务辐射全国各地。现在,阳光大姐正在建设4万平方米的全国标准化示范基地,搞起了“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