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拥堵,往往就堵在那么一个点上,就像人得中风,要害是血管被栓死。因此,治堵关键在“消栓”。
交通“血栓”的形成,一是由于道路通行设计不合理,车辆行驶无序。二是由于停车困难,车辆挤占通道,降低通行效率。
对此,山东济南的做法值得借鉴:改造道路通行规则,形成区域循环圈,让车辆动起来;寻找替代停车场,增加车位供给,提高车辆周转效率。
如何破解交通拥堵这道难题,各地都在探索:设置潮汐车道、设置单行道、限号甚至汽车限购等前置措施也用上了。
事实上,一条路之所以拥堵,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一个拥堵点导致。这个点就像人体血管中的血栓一样。打通拥堵点,交通就会通畅不少。
因此,济南治堵,没有采用限购或限号的方式,而是采用盘活路网资源,进行区域调整等方式。记者选择了济南市过去的一个著名堵点进行了调查。
停车难、过路难,人车混行乱成一锅粥
济南市民王爱华身患高血压、糖尿病,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常客。医院门前的这条路——文化西路,他驾车走了10多年。这期间,王爱华因为堵车骂过交警,也骂过医院。有一次因为自己孩子得了急病、将车停路边被交警罚款,他觉得交警不近人情。
据济南市历下区交警大队调查统计,齐鲁医院的日均门诊量约1万人次,另有约4000名住院患者,加上医院职工、保安等,每天在齐鲁医院活动的人就有3万多。多数患者选择驾车就医,其中外地及重症患者几乎全部采用驾车或租车就医的交通方式,且车辆停放时间长,周转率不高。
历下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林松说,按照60%患者乘车测算,仅医院每天停车刚性需求至少在1.2万辆/次,按照1∶3的车位周转率计算至少需要3600个停车位。而齐鲁医院仅有300个车位,周边的公共、配建及路内停车泊位仅1000余个,停车位缺口巨大。
此外,文化西路是济南市内主要交通干道之一。每天除了患者的车辆,其他社会车辆也从文化西路走。“停车难、过路难,人车混行,都能熬成一锅粥了。”齐鲁医院院长李新刚说,尤其是每天早上的7点到10点,是看病、上班的高峰期,那时候车辆就像爬行一样。
“眼巴巴地看着救护车已经到了医院门口,就是进不来。”一位急诊科的医生说,很多患者因为交通拥堵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
扩建停车位怎么样?不现实。“且不论土地寸土寸金,齐鲁医院周边已经没有闲地。”李新刚说,在医院院内拆旧楼开辟停车位也不现实,院内有一大批国家文物保护建筑。向地下要空间呢?也不行,要保护泉城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