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爆竹、猜灯谜……除了这些文化习俗带来的欢乐与幸福,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领压岁钱了。压岁钱起源于汉代,最初的用意是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压岁钱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羊年春节即将来临,记者走访了济南从“40后”到“00后”的几代人,了解了几代人的压岁钱变迁。

  “40后”

  花生、糖块来压岁

  “我们那时候不兴给钱,也没钱给。”说起过年时的压岁钱,出生于1943年的徐大妈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家里的日子比较贫苦,家里大人处处省吃俭用。过年的时候,能做件新衣服就算家境不错的了,不少家庭只能在孩子口袋里塞几颗花生,便是所谓的压岁了。“大年初一,我们去给长辈们拜年,他们就抓一把花生或瓜子装在我们的口袋里,运气好的话还能得到块水果硬糖,但都攥在手里好长时间舍不得吃。”她说。

  “50后”

  2分压岁钱很珍贵

  “去年过年,我给了10岁的孙子200元红包,我记得我10岁的时候也就2分钱的压岁钱。虽然仅隔了一代,压岁钱的分量相差了万倍。”今年63岁的李大爷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就可以有红包,虽然只有2分钱,但可以买到糖果等零食,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那时候都见不着成块的钱,压岁钱都是几分几分地给,1角、2角的都少见。”他说。

  “60后”

  过完年收一沓毛票

  1963年出生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由于那时候刚刚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物资较为匮乏,一般不给压岁钱,过年时,家里的长辈会弄点布料给我们做件新衣裳,就算是压岁了,穷苦一点的家庭连件新衣服也做不起,包水饺吃个年夜饭就是过年了。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变好,压岁钱的数量也有了变化,上小学时,过年的压岁钱就几毛钱,几家亲戚走下来,一沓毛票能有三四元了。”张女士说。

  “70后” 磕头换来10元“大团结”

  “70后”周女士对自己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记忆犹新。“我们家那时候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每逢过年,长辈就用5角、1元的凑够10元钱包个‘红包’给我,厚厚的一沓,然后我再和他们换成一张‘大团结’,放到自己用挂历纸叠的钱包里。”

  李先生也是个“70后”,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一张“大团结”的磕头钱还是让他记忆犹新。他说:“小时候农村还是很讲究民俗的,孩子们在领压岁钱之前,需要先向长辈磕头、行礼,现在的孩子哪还懂这些,一伸手红包就有了。”

  “80后”

  压岁钱用来买摔炮

  谈起压岁钱,出生在农村的小伙胡勇(化名)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年的时候,和村里的小伙伴拿出压岁钱来一起买鞭炮玩。“农村里的压岁钱不多,一个孩子也就二三十块钱,男孩子们就把钱凑在一块去买鞭炮、玩具枪之类的,然后满村里疯玩。”他记得,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可以拿在手里的摔炮,摔得村里到处都“砰砰”响。

  “90后”

  百元大钞塞满钱包

  2014年的春节过后,20岁的姜琪(化名)计算了一下她的“战绩”:“奶奶1000元、姥姥1000元、父母800元、姑姑200元、舅舅200元、姨妈200元、父母的同学好友们1800元,共计5200元。”

  “一厚沓百元大钞,钱包都塞不下,要是压岁钱能直接微信转账就好了。”姜琪表示,如今互联网十分发达,比起现金支付,“90后”更喜欢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网络钱包,“我有个同学,去年就是用支付宝收的压岁钱。”

  “00后”

  给钱不如买个iPad

  比起钱,“00后”更偏爱物。“孩子还小,对钱还没有很清晰的概念,也不知道该怎么花,但现在孩子们喜欢的东西都价值不菲,并不比给钱轻松。”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今年9岁,正是调皮、爱玩的年纪,今年春节指定要一部iPad作为“红包”,“去年给他买了一套玩具,也不便宜。”

  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市民表示,压岁钱虽然是一种春节习俗,但其原本的意义已消失不见,尤其是现在的“90后”、“00后”,只知道伸手拿钱,根本不清楚长辈为何要发压岁钱,“红包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能知道感恩。”相关链接

  压岁钱的由来

  传说古代有一种小妖叫“祟”,每逢年三十晚上都用手去摸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怕“祟”来害孩子,便在年三十夜晚,拿出八枚铜钱与孩子玩,并在孩子睡着后,用红纸包着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头边,半夜“祟”出来刚要伸手时,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人们称之为“压祟钱”,因“祟”与“岁”谐音,便逐渐成了“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