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携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一起释读骨刻文字,体会博大精深的东夷文化。

  《丁老说字》第三期:骨刻文“眔(dà)”字释读

  《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是刘凤君教授编著,《寿光骨刻文》为第二部。在刘凤君教授研究的基础上,丁再献又成批译出炎、黄、鹤、永等几十字之多,连同《昌乐骨刻文》中的几十个字,计一百几十个字,加上丁再斌译出的几十个,共计200字。这些字经过反复推敲之后编入《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第十九章,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停步。本着对广大读者高度负责的一贯精神,一年多来,丁再献和丁再斌兄弟俩对原来译出的200字“鸡蛋里挑骨头”,又逐一进行了认真论证,力求让其再现历史真实。本次为丁再斌执笔,在重新解释这些字时打破原来的顺序,采用以骨块编号为序。骨刻文演变五体由丁再献手书。

  寿骨1为一长8.2厘米,直径7厘米的残损骨臼。骨臼处于骨块的顶端,从其它骨臼的研究看,一般皆为标题性的文字,符号排列较为整齐。图中有符号七八个,字迹清晰,自上而下能够辨认的有蚩、戍、眔、鸡、鹤、山、永、言等字。侧面有益、盥、母、米、妻、幼等字。刘凤君教授把寿骨1选作封面,可见对这幅图是十分看重的。

  眔字见于寿骨1图五,横目有下粗细、长短不等的两三点,字形与甲骨文眔字相似。

  《甲骨文字典》第363页解字:“象目垂涕之形,郭沫若谓当係涕之古字(《金文丛考》),其说可从。卜辞借为於及之义,至《说文》乃分为眔臮二字。眔字篆文与甲骨文略同。《说文》:‘眔,目相及也;从目、从隶省。’按‘目相及’亦借义,谓‘从隶省’者不确。”“《说文》:‘臮,衆与词也。’与卜辞用法近,典籍或假暨为之。”释义:一、与也,及也。二、祭名。三、人名或方国名。

  眔为象形字,象目垂涕之形。本义:目相及。

骨刻文“戍shù”字演变五体骨刻文“”字演变五体

  丁再献,1952年生于山东沂南,字章甫,号北海。书法家、作家、诗人。由于多年致力于东夷文化研究,率先系统破译出了一批东夷骨刻文字、始创了骨刻文书法艺术,因此被誉为著名东夷文化学者。

丁再献先生畅谈骨刻文丁再献先生畅谈骨刻文

  先生现任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夷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还担任数家院校客座教授等诸多社会职务。

丁再献先生书写骨刻文丁再献先生书写骨刻文

  先生著作等身,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以旅游、书法为主题的格律诗词《山水平仄》、中国第一部旅游礼仪实战专著《旅游礼仪》、中国第一部旅游科普专著《旅游小百科》。历时8年多,以其兄丁再斌为文稿总编辑、创作总指导2012年所出版90多万字的新作《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专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夷文化、追溯中华文明源头的力作,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划时代的文化巨著”。

丁再献先生研究骨刻文丁再献先生研究骨刻文

  受其父及家庭影响,先生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被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名人辞典》和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编的《当代山东书法家辞典》。其独家创立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自成一派、高古典雅,其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夷民族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领先地位,被誉为“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

丁再献先生畅谈骨刻文丁再献先生畅谈骨刻文

  丁再献率先系统破译出一百几十多字之后,引起了古汉语文学专家、其兄丁再斌的高度重视并顷心研究,他又破译出几十个字,到《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出版时已达到200余字,并论证骨刻文是汉字之源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字依据。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经过艰苦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破译出400余字,受到了历史、考古及古文字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2013年6月,通过了“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重大课题立项;2014年1月,山东省文化厅决定“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

  丁再献先生的家兄丁再斌为古汉语文学研究专家、东夷文化学者、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东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并担任《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文稿总编审。

  下图为丁再献始创骨刻文书法艺术朱砂书“中国梦”。

东夷骨刻文-中国梦丁再献始创骨刻文书法艺术朱砂书“中国梦”

  附录:

  东夷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东夷人一万年前后所创造的系列文化。“夷”字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字中已有发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夏代正式称“夷”之名,与“华”、“夏”并称,目的是为了进行华、夏之辨。到了《礼记》曲礼下,“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之意。《王制》篇说:“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中说:“夷,东方之人也。”更加明确了这种说法。夏商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山西、陕西的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那么东夷就只能是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了。郭沫若等众多著名考古学家论定,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是山东半岛。

  据悉,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发现:东夷文化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万年前旧石器时期为萌芽阶段,新石器时期开始进入初创阶段,大汶口文化时期正式形成,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文化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具体说从新石器时期经历了距今8500~7500年的(章丘)西河文化和(临淄)后李文化,7400~6300年的(滕州)北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个时期应当是东夷文化的初创阶段;6400~4500年的(泰安)大汶口文化时期应是正式形成阶段;4500~3700年的(章丘)龙山文化、3900~3600年的(平度)岳石文化时期应是东夷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成熟阶段。

  东夷人5000~4600年之间创造的(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后期)以“旦”字为代表的陶文符号,4600~3300年之间创造的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字,不仅记录了山东发展历史,也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东夷骨刻文字中"旅游"等字记录了当年山东人开创旅游的历史,将中国旅游记载前推了两千多年。骨刻文中的"客"字,“宀”是表示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宀”下边的人口入人等表示家中男女主人率领子女们站在门口两侧欢迎客人光临,表达了山东人的热情好客,今天又创造的"好客山东"品牌闻名中外。

  上期回顾:丁老说字第二期:骨刻文“戍shù”字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