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迦叶
近日,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落子山东济宁,拟投资140亿投建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并探索船舶电动化。宁德时代的落户,将为济宁新能源产业版图添上重要一笔,也让世人关注到,济宁身为孔孟之乡的另一面——强势崛起中的“制造强市”。
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山东是制造业大省,济宁则是制造业大市,当地不仅涌现出兖矿集团、山推机械、华勤橡胶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制造业,还形成了工程机械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链集群。去年,济宁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以精细化服务,助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增效。济宁,正一步步朝着制造强市的目标迈进。
01
从“资源大市”到“制造强市”
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著名的孔孟之乡,也是华夏文明、东夷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流经,使济宁成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如今,济宁则以实力雄厚的制造业闻名,即使是在“强敌环伺”的制造业大省山东城市版图内,济宁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这句俗语点明了济宁制造业发展的首要先决条件——“家里有矿”。
济宁已探明煤炭储量占山东省的一半左右,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
正是依托煤炭产业,济宁涌现出了兖矿集团、荣信集团等以煤炭、化工为主业的知名企业,其中兖矿集团如今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山东省能源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拥有境内外四地上市平台的煤炭企业,资产总额超2000亿。可以说,丰厚的资源给济宁制造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涂抹了“底色”。
此外,济宁稀土储量居全国前列,电力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年发电量550多亿度。南四湖湖面1260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这些,均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
济宁制造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当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高配套率。
去年双十一,在淘宝的十大产业带名单中,济宁被评为小型挖掘机产业带,就是得益于当地的高配套率。例如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推股份”
可以在济宁高新区实现60%以上的配套率,很多推土机的配套企业稍加转型,就可以变身成为小型挖掘机的生产厂家。
济宁高新区,是济宁区域的创新引领区,更是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高端装备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4家,2020年营业收入370亿元。其中以山推股份、小松山推、山重建机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企业121家;以重汽商用车、东岳专业车为支撑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企业14家。
此外,济宁制造业面临着向高端制造转型的压力和动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迎来了“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制造业大省山东责无旁贷,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探索,济宁也不例外。
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同年,山东接连印发有关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规划,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从那时起,围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传统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产业集群培育为抓手,以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济宁借力国家战略的主动实践与探索。
2020年末,全球首台纯电智能推土机、国内首台无人驾驶推土机在山推正式下线,引领了市场走向。如今,在山推股份的智能化生产线,从第一道工序到推土机成品下线,整个过程仅需22分钟,彰显着济宁制造业的蝶变与创新。
02
政府精细化服务 助力企业“攀登”
去年8月,济宁市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核心思路就是以精细化服务,助力制造业发展,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增效。
企业的发展与政策支持、时代趋势息息相关,更离不开资金、人才、技术、能源等因素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有的放矢,以“1个办公室、7个产业专班、7个要素保障组”的“1+7+7”工作架构,深化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
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专班为例,在专业服务生产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方面,最大化帮助企业家就地匹配配套企业。
一些企业无需舍近求远去北上广求资源,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匹配效率,从而壮大产业链集群效应。举例来说,兖州的芯诺电子和泗水的九德半导体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有合作的可能,在专班的指导和推动下,两家企业目前已经签订了每年价值2000万元的供货合同。
金融保障组负责强化对制造业重点资金支持。为全市863家攀登企业逐一明确主办银行及包保联系责任人,将重点攀登企业纳入省级金融辅导系统,“一企一档”提供定制化、精细化服务。持续开展专场对接活动,常态化组织政金企对接,畅通金融支持攀登企业渠道。在此基础上,全链条推进服务攀登企业上市,截至目前,1家企业进入证监会注册审核最后阶段,2家企业提交首发上市申请。
2022年截至5月底,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661.07亿元,比年初增加94.47亿元、增长16.67%、高于全市平均7.89个百分点。
人才保障组紧扣企业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搭平台拓渠道。2022年上半年,人才保障组帮助攀登企业解决人才诉求389项、招引各类人才4163人,有力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此外,医药、高端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专班和土地要素、政策支持、生态环境、能源等保障组,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高端装备专班绘制了5条产业链图谱,成功培育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材料专班推动集群内企业营收、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7%、66%;能源保障组在去年四季度电力紧缺关键时期有力保障企业用电需要……
区县层面,各县、市、区主动作为,破解难题,济宁市县两级每年拿出不低于70%的土地、资金等要素额度,优先保障制造业项目需求,打破“切块分割”,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政策。
截至目前,47个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海螺水泥9MW生物质气化补充热能项目等37个项目开工建设,美天为华高精度滤筒研发生产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1至6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7亿元,已完成年度任务的51.8%。
03
优秀企业 夯实制造基础
再重大的项目、再宏伟的构想,终究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企业和项目中来。
对济宁来说,将制造强市蓝图化为现实的,靠得正是一个个抢抓机遇、拼搏奋进的优秀企业。
在去年煤炭减产影响较大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6月当月增长14%,增速均达今年最高水平。
· 太阳纸业主动融入全市制造强市突破战略,去年企业营收突破600亿元,多项经营指标增长20%以上;
· 荣信集团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新上10万吨/年新型炭材料及高温煤焦油资源综合利用、50万吨/年乙醇、可降解塑料项目;
· 晶导微电子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建功率半导体联合实验室,获评省集成电路产业封装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奖励项目,为全市唯一一家;
· 鲁抗医药国际合作疫苗及高端制剂产业化项目、关键医药中间体及生物农药科技攻关项目2个项目同时被列为省重大项目;
· 山推股份建成集研发、设计、试制、实验于一体的山推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 兖矿东华重工投资105.6亿元启动建设山能智慧制造园区项目,吸引落地9家上下游配套企业;
· 益大新材料突破针状焦核心“卡脖子”技术,去年针状焦出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1。其他企业也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各有特色。
去年,济宁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瞪羚企业1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1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4家,863家攀登企业营业收入达3277.6亿元、同比增长25.6%。
其中,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为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所生产的索具产品广泛应用于深井钻探、陆地吊装、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等场景;山东金大丰机械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第一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玉米机细分领域中全国排名第三;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在2021年度国家工信部物联网示范项目中,天意机械的建筑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成为济宁唯一上榜项目。
此外,芯诺电子、科力光电、晨光胶带、宏河纸业、海螺水泥等公司,或被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或为细分行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或在环保指标上优于国际标准。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的涌现,既昭示了济宁日渐成熟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也为济宁制造业未来从大到专的蝶变打下坚实基础。
从运河之畔走来的济宁,不仅是浸润着孔孟之道的礼仪之邦,也是快速崛起的制造强市。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城市制造业的发展涂抹了底色,当地从政府到民间、从企业到产业集群的戮力同心,则推动着这座城市的蝶变。随着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从整装制造向基础制造的转身,济宁的制造业势必有更大作为,“制造强市”之称也将实至名归。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