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巅苍苍,“大河”泱泱,造化齐鲁,山高水扬。仪态蜿蜒九曲、气韵玄黄雄浑,对于中国人来说,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代表一种无以言说的安定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绵延5000余公里,横贯祖国,黄河“哺育”了万里沃土;流动摇摆5000余年,纵贯古今,黄河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雏形和精魂。

黄河入海口 来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黄河入海口 来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自西向东,拾级而下。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呈“几”字形不断向东奔涌。在历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后,最终经流山东汇入渤海。

  时而桀骜,时而温柔。黄河与山东的陆海奇缘徐徐铺开。她从世界屋脊倾泻而出,行至黄土高原带泥携土,在流入华北平原并通过不断冲刷、改道、沉淀后才逐渐安澜。

鸟瞰黄河 来源:鄄城县网信办鸟瞰黄河 来源:鄄城县网信办

  在山东,黄河找到自己的道路和归宿,并与这里的温带气候、疏松的土壤一道,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文明。如果说黄河形塑了中华文明,那么山东则是黄河文明的集大成者与再度出发。

  在这里,自然风貌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黄河三角洲、黄河湿地公园里天鹅与丹顶鹤共舞,天然怪柳林与万亩人工刺槐林中秋水共长天一色;黄河之畔,农耕文明、礼乐文明、百家争鸣相继生发、滋育至今,滨州渔鼓小戏、鲁西南鼓吹乐、山东快书等非遗物种,生生不息、代代流传。

  在这里,文明中轴与地域特性相融相生。孔孟之乡、儒学大家涵大河而生;诗书忠孝、家国大义傍泰山而成;运河文明之繁华包容、水浒文化之刚毅忠烈、海洋文化之开放纳新百态同在,各展风华。

  在这里,农耕重镇与脱贫洼地握手言和。从高青的黑牛、平阴的玫瑰,到东明的西瓜、垦利的大米,数十种地理标志产品在绿洲沃野绽放、农业大县自有辉煌。同时,面对滩区变更、盐碱茅草,这里从顶层设计出发,生态养殖、民众迁建等措施化害为利、造福众生,与自然和解,让百姓乐居。

母亲河畔的山东 来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母亲河畔的山东 来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黄河,十月。秋收冬种,金风飒飒。此刻,我们共享丰收时刻,我们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第三个年头,把目光聚焦山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促进地区间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五级”之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黄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一个主要载体。其中:山东济南,在《纲要》中被4次点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则成为《纲要》中唯一支持建设的新区:“提升济南、呼和浩特、太原、银川、兰州、西宁等区域枢纽机场功能”;“支持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黄大城市建立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黄河三角洲湿地,《纲要》专门用了一节的篇幅,强调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要研究编制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谋划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

  无疑,从“转换区”向“起步区”迈进的济南,将以“北跨”撬动“北起”,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担当起趟路子、当引领、做示范的重要作用;经过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黄河三角洲河道和滩区,将蜕变升级,成为“幸福洲”、“生态洲”、“美景洲”。

  黄河之于山东谓之“文明底气”,山东之于黄河谓之“文明扬远”。黄河过山东,正在备受空前瞩目。因此,我们在黄河入海口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特别策划上线了‘黄河从这里入海’栏目。

  我们尝试与古老的“母亲河”对话,还原沿黄九市二十三县的鸿图精微;更重要的是,我们心怀敬畏触摸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脉搏,传递绵延628公里的大河两岸泛起的现代之光,努力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大浪淘沙,洗尽铅华,让我们一起追寻熨帖于心的黄河故事,高唱新时代的黄河之歌。

  “黄河从这里入海”体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