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友称,锦屏山上的工事原来可能有三米多高。王传友称,锦屏山上的工事原来可能有三米多高。

  历下区姚家镇龙洞村的王传友是一位地域文化的痴迷者。近年来,他在龙洞周边的山体上陆续发现二十余处战争时期遗留下的工事。文史专家称,部分工事可能为济南战役期间国军修建,并呼吁社会对这些遗迹加以保护。

  山上的碉堡损毁,成了废墟

  3月30日下午1时30分许,在王传友的带领下,记者从龙奥大厦南行两三公里,来到龙洞附近的锦屏山(当地人也称其“炮楼山”),然后沿东北角的一处小路上山。山上修好的台阶不多,地势险要处随处可见。“你看看这个地方,这不是工事,是老一辈人在山上放牛羊的时候垒的圈。从两点可以判断,一是它面积大,直径十几米;二是它是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在登山的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调查是真实的,王传友还特意向记者举了个反例。

  半小时后,记者在锦屏山半山腰处看见第一处工事遗迹。类似碉堡的圆形遗迹直径两三米,目前只剩下半米高的根基,一堆大小不一的乱石块堆在周边。其中一处堡垒上尚有一个三十厘米见方的射击口。附近有矮围墙作为战时防御屏障。从现场看,山上的碉堡不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地下部分高约半米,而地面以上的部分基本被损毁,周围杂草丛生,矿泉水瓶、垃圾袋等生活垃圾也不鲜见。从现场的遗迹判断,工事构造相对简单,由石头简单堆砌而成,墙缝也没有用水泥做加固。此前,王传友在锦屏山上找到五处遗迹。记者走访这五处遗迹发现,其他各处损坏情况大致相同。

  王传友称,在廻龙山有一处更为完整的工事遗迹。当天下午3时30分许,王传友又带领记者登上了浆水泉风景区东侧的廻龙山。廻龙山山顶的一处工事占地面积三四百平米。从遗迹判断,此处有战壕、碉堡和生活区,各个区域间都有约一米宽的通道相连。与锦屏山上相比,廻龙山上的遗迹被损情况别无二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廻龙山上的遗迹有些石块处有水泥夹层。

  部分工事或为济南战役遗迹

  历史资料显示,济南战役期间,王耀武的工事是按照美国人的方法修筑的低堡,不像日本人工事修得那么高,而且还有“子母堡”。“子母堡”是中间一个高一点的大堡,旁边三个或者五个小一点的低堡,这种子母堡本身就形成一个据点。而王传友认为,他在廻龙山上发现的这种工事与“子母堡”非常相似。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1948年9月16日24时,解放军东集团主力9纵两个师对济南城东诸低山筑垒地域发动进攻。当夜,首先攻克了茂岭山和砚池山两个坚固据点,继而连续攻克回龙岭(即廻龙山)、燕翅山、平顶山等山头堡垒及若干个山间设防村落。可见,在济南战役期间,廻龙山确实发生过战斗。文史专家、济南战役研究专家王军据此认为,廻龙山上的工事可能是济南战役期间国军修建。但王传友在锦屏山(龙洞庄一带)发现的类似工事遗迹,并非济南战役的遗迹。

  王军告诉记者,济南战役中国民党的防御链条并未延伸到龙洞庄一带。“当时济南战役的国民党防区东向至燕子山、燕翅山、砚池山、茂岭山一带,并未延伸到龙洞一带。”

  随后,王军向记者展示了名为《济南战役要图》的地图,上面记载了当时解放军解放济南城时的进攻路线,而龙洞地区并没有标注在战役要图上。那么,包括锦屏山在内,龙洞地区周边山头上出现的工事遗迹,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对此,王军给出了这样的结论:龙洞地区(包括锦屏山在内)的工事,确定不是济南战役的遗迹,有可能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修建。除此之外,王军还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当时,韩复榘把龙洞地区作为别墅区,也有可能是民国时期韩复榘修建的军事工事。”山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董振平教授认为,要想弄清山上工事遗迹的真实身份,研究者应该在勘探实物、查阅档案文史资料、对相关人物进行口述访谈的基础上,还原历史.

  这些遗迹应当得到妥善保护

  马武寨北头山顶上,还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济南战役工事,其他地方已经被破坏殆尽了。“在今天看来,这种工事遗迹已经成为历史的活资料,应当得到妥善保护。这不仅对于研究历史有帮助,在党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中,这种实物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往往更直观和形象,比单纯的教科书宣教更有说服力。”山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董振平教授说。

  3月31日上午11时许,济南战役纪念馆宣传科的高科长表示,作为民政局的下属单位,纪念馆一般负责文物的接收、保存和展出工作。由于其他限制,纪念馆没有到馆外进行文化保护的先例,建议记者到文物部门咨询。而济南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称,对王传友所反映的情况暂不清楚,需要调查后作出结论。

  济南市近郊风景管理处(济南市林场)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了解到其他山上有类似情况,都已经采取了恢复原状等保护措施。下一步,管理处会对这一情况进行核实,并联系有关部门争取做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