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去过“五岳之首”的泰山,夏天的泰山层峦耸翠,宁静致远。但是感受过冬日里泰山的朋友应该屈指可数哦。今天就跟着小编的步伐,重温一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别样快感!

  岱庙 体验封禅大典

  旅途的第一站是泰山脚下的的岱庙,若能有幸体验封神大典的祭拜仪式,真是一件极其荣幸的事情。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为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 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 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史记·封禅书》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 “诗书所不载,非事实”。而恰恰是司马迁在《封禅书》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

  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 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 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

  看了想象已久的泰山封禅大典。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已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自古便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

  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封禅大典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历史画卷,重现了当年帝王封禅祭祀的庄严肃穆。乾隆的行宫里,旧物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一面古镜里人影绰约,倘若穿过这面镜子,可以穿越时空,你想回到哪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