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门 会当凌绝顶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华里南天门向北的一段路,约有100米,称为北天街,岱顶天街,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风俗。

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天街具体形成何时,已不可考,但是较大规模的朝山始于西汉,为香客服务的天街大约也应于之同步,关于天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年),兖州府官吏邵伯温游泰山,写下了一篇<泰山闻见录>,文中说:"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

自从天街有了客店,客店的多少和规模就成了泰山兴衰的晴雨表,历史上,客店最多的时候达到百余家,一般为二三十家,最少时只有三四家,民国初年,屋舍荒芜,人民逃散,十七年(1928)晋军守山顶,受害甚大,今孑遗之民,只有三四家,友人乘兴登山,极感不便,惟绝顶道士,尚备茶食供客,伧俗不可向迩。经营天街客店的人,一般是白天卖香火元宝,晚上招待客人住宿。天街的招幌十分有趣。它不同于一般店铺的文字招幌,也不是常见的实物招幌,而是一种独特的标记。

天街老店有的在门前挂着一个条编的笊篱,有人把它也算作是一种实物招幌,这其实是不对的,凡挂笊篱的店是表示本店备有清水素面,因为当年从锅里往外面捞面条是用笊篱上山进香期间为了表示虔诚,多数香客是吃素面的,下山后才用酒肉荤席,所以早先天街老店几乎家家门前都挂笊篱。


后来因为天街老店备有素面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许多店就不挂笊篱了,只有一家保留旧俗,年年照挂,倒成了一种特色,被人称为"笊篱陈家"1982年天街拓宽改造,小店的历史结束,但是南天门宾馆附近的北天街东侧给天街十大家以补偿,每人保留了15平方的营业房,他们各有了新的字号,而实物招幌也作为历史文物成了泰安博物馆的收藏品。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