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教育 >新闻播报>正文

山东省省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近年在多方面获显著成效

A-A+2017年5月8日14:10新浪山东评论

  2013年3月,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实施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该计划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协同创新。共立项建设23个、培育建设1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这些中心协同省内外高校45所、科研院所54个、企业103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20家。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建设、产业发展、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省财政专项经费发挥杠杆作用,小投入撬动大产出。首批省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省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69亿元。各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省财政专项经费的杠杆作用,引领牵头高校、协同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渠道资金不断涌入,共带动经费投入34.97亿元,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研发资金的蓄水池。

  同时,各方投入资金为协同创新中心在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重要保障,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经济效益就达到523亿元。

  如青岛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绿色轮胎协同创新中心”省财政专项投入2300万元,带动牵头高校投入1.95亿元,其它协同单位特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中策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等共投入3.6亿元,产生经济效益17.1亿元,社会效益5.8亿元。

  二是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布局合理,契合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我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包含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等四大类,涵盖化学化工、生物医药、中医中药、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绿色建筑、农业科技、财政金融、传统文化等领域,涉及国家科技进步、人民幸福健康、环境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够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如先进材料绿色制造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轻工生物基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等三个中心均围绕先进材料制造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顺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要求,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国家防治病毒性疾病的重大需求,集中攻关中医药抗病毒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沿海地区神经退变疾病协同创新中心针对沿海地区神经退变疾病,探索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对策;化学成像功能探针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化学成像功能探针的研究及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发,提高重大疾病的前期诊断水平。这三个协同创新中心对于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提升国家和我省人民群众健康幸福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对推进我省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发挥重要作用,符合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及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成为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批示精神、推进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是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我省“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各协同创新中心全部依托牵头高校优势学科,协同了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优势研究项目和领域,整合集聚了众多科研资源,既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又着力培育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成为我省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点。

  每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又都带动了所依托的学科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推进了多个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平台与学科之间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为我省高校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建设,争创国家一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省属高校首批立项和培育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覆盖了山东省在建一流学科23个,占我省公布立项建设一流学科的72%。协同创新中心切实成为我省一流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

  四是促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重大理论、关键技术突破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有效破除了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将政府资金和政府导向、高校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企业行业需求有效沟通整合,加大了重大理论的创新力度、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速度和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带动了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截至2016年底,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478项,省部级课题1540项,产出标志性成果74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43项,成果转化590项。协同创新中心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如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研发的“速生阔叶材制浆造纸过程酶催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和“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创制与传统淀粉衍生物的绿色制造”技术,分别获得2014年度和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企业带来产值逾150亿元;化学成像功能探针协同创新中心发表的学术论文《活细胞中四种肿瘤标志物的同时检测与成像》,在国际化学界产生重大影响,英国帝国理工学院Stenens教授在《Science》刊文介绍该成果,指出“应用纳米粒子生物传感器作为细胞内的探针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并且已经开始获得成功。”

  五是汇聚大批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创新后备力量。各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和“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根据发展目标和任务,采取国际招聘、内部选拔、单位指派、任务聘用及签订聘任合同等方式汇聚了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使协同创新中心真正成为我省科学研究的人才洼地、学术高峰。

  2014年,各协同创新中心聚集的相对固定和能够较长时期从事研究的人员中,共有两院院士17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552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453人;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人员199人;海外专家35人。截止到2016年底,这一数据增长为:两院院士27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73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47人;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人员312人;海外专家75人。分别增长了58.8%、58.2%、87%、56.8%和114.3%。

  各协同创新中心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共培养博士后439人,博士研究生884人,硕士研究生8111人,本科生41154人。

  六是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为我省高校综合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协同创新中心已经成为我省高校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改革特区和试验田,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相关文件217个,涉及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运行模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交流开放、综合保障等各方面。这些制度既有共性又特色鲜明,不但保障了协同创新中心的良性运行,还可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创设了“学术链+培养链+产业链”的全链条一体化创新体系,其中,学术链以突破基础理论问题为目标,深入系统揭示内部机理,引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培养链以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为驱动,系统提升“人才、学科、科研”的综合创新能力,打造学术创新高地,产业链以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全面转化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形成新兴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该体系一方面通盘考虑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和一体化设计,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可实现“理论+技术”全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科研团队的综合科研能力,可有效提升支撑学科的综合实力。

  各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定位发展方向,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在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众多后续效应正在持续显现。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支持现有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接我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海洋、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认定若干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滚动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人才链、培养链、产业链等方面的集成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全省高校科研、教学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更多“山东高考”新闻请点击:2017山东高考网上高招会《《

保存|打印|关闭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