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有一处奇泉,叫做金线泉。

  金线泉位于趵突泉的东北侧,泉池四周是石头堆砌,方形,池内的北壁,有一条长方形的条石,上面用隶书写着“老金线泉”,写这四个字的是济南著名的书法家李仲余。

  为什么叫这处泉水为“老金线泉”,这点我们后面再谈。

  为什么说金线泉是个奇泉呢,是因为,在水盛时,泉水从池底两边涌出,呈对涌态势,力量相当,在水面相交,聚集成了一条水线,漂浮移动,时隐时现,阳光一照,闪闪发光,就像一条金线,故取了这么个名字。

(老金线泉)(老金线泉)

  最早对这条金线进行记述的是宋朝人吴曾,他在《能改斋漫录》中写道:“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那时候,金线不仅白天可以看大,而且在清明的夜间,也显而易见。曾巩做齐州太守的时候,曾经见到过这一美景,他在《金线泉》这首诗中写道:“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

  到了明清时期,金线尚能看的清晰,清末文学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还对金线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老残……看了些时,说道:‘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想了想道:‘莫非底下是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那士子道:‘这泉见于著录好几百年,难道这两股泉的力量,经历这么久,就没有个强弱吗?’老残道:‘你看,这线常常左右摆动,这就是两边泉力不匀的道理了。’那士子倒也点头会意。”后来水面缩小,水势减弱,并以石砌池,金线便不常见了。”已故济南著名文史学家严薇青认为这是过去金线泉之所以有金线的最好的解释了。

(水线)(水线)

  现在,金线泉的水面缩小,水势减弱,并以石砌池,金线便不常见了。

  在1956年建趵突泉公园的时候,金线泉东20米处一个石砌雕栏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年)吴兴人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把原来的金线泉称之为“老金线泉”。 

(金线泉)(金线泉)

  新的金线泉,东壁有一水口,泉水由水口流进,北邻为柳絮泉,柳絮泉池南壁也有一水口,与金线泉相通,泉水由此流进金线泉,两股泉水相撞,便出现了金线。

  在老金线泉周边,有尚志堂,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所建的尚志书院的旧址,还有悠然亭,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东巡抚张曜所建,据说坐在亭子上可以看到千佛山,这处亭子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拆除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朱文龙,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