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城,因为它是古郯国的都城。提起古郯国,人们自然会想起"孔子师郯子"的美谈;也自然会吟咏出《窦娥冤》这一千古绝唱;自然会感慨《沂州志》记载的齐魏马陵之战中,"齐战魏,孙子胜庞涓于此"的情景。但是,更让人们刻骨铭心的,却是当年我军领导这里的广大军民同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所进行的数次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所创建的光辉业绩。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过程中,郯城曾经历过四次解放。第一次是1940年1月26日,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第三大队攻克郯城,歼灭顽军大部,国民党郯城县县长阎丽天帅残部逃出县境;第三次是1945年7月,在我军强大军事、政治攻势下,郯城守敌弃城逃往新安镇;第四次是1948年11月8日,我滨海军分区一团、特务团配合鲁南军区十七、十九团攻打郯城,经过两天激战,全歼王洪九部2000余人,从此,郯城彻底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里所述的攻占郯城是郯城的第二次解放。

  战 争 背 景

  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的时期,日军集中了大批兵力,采取"铁壁合围"、"拉网合围"的战术,对郯马抗日根据地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扫荡",企图切断滨海、鲁南、华中根据地的联系,妄图分割、"蚕食"我抗日根据地,给滨海人民的抗日斗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决定,运用"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对郯城进行一次远距离奔袭,以牵制敌人对沭河沿岸的"蚕食",并策应冀鲁边和清河区的反"扫荡"斗争。

   堡垒化城池 易守难攻

  郯城是日军在鲁南苦心经营的兵站基地,日军侵占后,筑起高11米、宽9米的城垣,开挖了深7米、宽6米的外濠,修建了大批明碉和暗堡,墙高壕深,碉堡林立,是一座堡垒化了的城池。我军在没有火炮和充足弹药的情况下,攻城的难度相当大。为此,我军特在战前就做好了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派教二旅四团二连、临沭县独立营以及数千名民兵包围了醋大庄及其附近的日军据点,把敌人死死纠缠在沭河沿岸使其无法增援;其次是派教二旅六团一营和五十七军独立旅监视赣榆、新浦方面的日军,以保障攻城部队背后的安全;马头方面由一一五师六团二连负责狙击。同时,还动员了上万名群众,对临郯公路进行了大破袭,使绵延百余里的的交通封锁线全部瘫痪。

  1943年1月18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二旅在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的率领下,一夜急行军40多公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挺进到郯城东面的马陵山区,就地隐蔽休息。旅敌工科长邵子真带领12名战士入城侦察。

  19日夜,攻城部队直扑郯城。深夜时分,六团以神速动作直扑城南门。一阵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后,南门被炸开了,谁知里面还有一道城墙门,用沙包堵着,无法实施爆破。我架梯部队也很难接近城墙,伤亡很大,只得暂停攻击。

  架桥过外壕攀梯强攻

  在北门助攻的四团,见主攻部队受阻,请求改由北门主攻,但六团团长贺东生不肯示弱,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拿下南门!"于是我军调整了部署,决定20日晚在南门与东南大炮楼中间突破,首先架桥通过外壕,然后再攀梯强攻。

  20日午夜,助攻的四团七连、九连首先向北门发起攻击,枪声、爆炸声、呐喊声响彻夜空。担任主攻的六团八连,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把梯桥架到了壕沟对岸,三排战士于长贵等人抬着云梯扑向城墙。躲在城垛后面的敌人一阵慌乱,纷纷将滚木、手雷等一齐向下倾泻,辛辣扑鼻的瓦斯弹呛得战士们头昏眼花,我军两次架梯连续失利。

  这时,贺团长命令道:"九连做好准备,八连不行你们就上!"八连连长闻言向战士们喊道:"同志们,拿不下这个鬼地方,我们决不回去!"接着,便集中全连最优秀的投弹手,在城墙下一字排开,准确地把排排手榴弹投向城头,压住了敌人的火力。战士们乘机冲了上去,终于将云梯架上城墙。

  二排六班班长吴兴中率先攀梯登城。突然,十几个敌人抱着一根大木杠将云梯推离城墙,云梯在半空中晃来晃去。眼看云梯将要倒下,八连连长迅速率领战士冲向梯脚,死死地把云梯按住,我军火力一阵猛射,打掉了城垛口的敌人。张桂林随即将两颗手榴弹仍上城头,趁着爆炸的浓烟,纵身爬上城墙。其他战士也陆续翻上城头,与敌人展开了肉搏。

  炸毁围墙炮楼 敌人被俘

  就在敌人再次发起攻击的危急关头,我后续部队也登上了城头,乘势扩展阵地,与敌人展开逐屋逐院的争夺战。与此同时,四团也突破了城北墙,同据守在伪县政府大院里的敌人展开激战。残敌被压迫到城中心的县政府院内,顽抗待援。21日,距县城西10公里的马头镇之敌400余人赶来救援。担负阻击任务的我六团二连在战斗英雄何万祥连长的带领下,在城西白马河与土城子阵地上,与敌人展开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打退了前来增援日伪军的4次疯狂进攻。旅长曾国华又亲率四团一个营前来支援,命令部队从右翼对敌人实行包抄。在我四、六两团的夹击下,伪县府大院四面围墙被炸开,我军战士潮水般冲入,有200多名伪军、伪政权人员举手投降。龟缩在大炮楼里的日军顾问、伪政权人员和马头赶来增援的一小队日军仍负隅顽抗。我军将敌人团团围住,连续送上两包炸药,随着震天动地的巨响,炮楼顿时支离破碎,有8名日军被炸死,指挥官多田等7人被俘。

  敌其他各路援军也被我军坚决地狙击在距城关十几里或几十里的地方,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攻城任务的顺利完成。八路军乘胜连克小马头、红花埠、大圩沟等18处日伪据点。至上午10时,攻城战斗胜利结束。

  翻边战术显威 得到推广

  "此役首创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运用罗荣桓提出的翻边战术攻克县城的著名战役范例,也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沂蒙攻克下来的第一个县城。此后,翻边战术被推广到各个根据地。"市委党史委主任崔维志介绍说,"当敌人进入根据地的兵力强大而我们无法阻止时,为了让其回兵,我军就攻打敌军的侧后方向,这就是翻边战术。此战术把战斗推进到敌人的心脏,从而使我们更有效地对付敌人的蚕食和扫荡,同时扩大了根据地。"

  郯城战役历时两天两夜,毙伤日伪军400余人,俘日军7人、伪军及伪政权人员6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机枪3挺、掷弹筒3门、步枪800余支、汽车4辆及其他一大批军用物资。战役打破了敌人封锁和"蚕食"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的美梦,充分显示了"翻边战术"的巨大威力,并被作为一条宝贵的经验推广到边沿游击区和敌占区的斗争中去。《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对此重大胜利表示祝贺;延安新华社也发表消息,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