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艾滋病是洪水猛兽?艾滋病人都有原罪?一个个误解背后,艾滋病患者在自己的世界里选择坚强,与艾滋病抗争。
目前全球研究认为,艾滋病晚期接受治疗,患者可以多活14年,而如果早期发现并坚持规律治疗,几乎不影响寿命。“我们呼吁的是,理性看待这种传染病,它不是肮脏的疾病,艾滋病可以通过行为干预等手段加以预防。不管是社会公众还是艾滋病患者,都需要阳光、向上的正能量!”多年从事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济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阮师漫说。
本报连续多年持续关注艾滋病感染者生存状态。世界艾滋病日,记者向您讲述山东济南两位艾滋病感染者的故事。
19岁大一的“同志”小杰(化名)小心翼翼保护自己的身份,他不能说,也不敢说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肮脏的,致命的,很多人想到HIV就是这两点”。
一位再次陷入黑暗的妈妈,坚持9年不再碰毒品,却又复吸,无奈远离了上小学的女儿。
【样本A】
一次高危性行为18岁高中生感染HIV
小杰正等待寒假的来临,走在人来人往的大学校园,他说,很孤独。2013年高考前夕,身为“同志”的他进行了唯一一次高危性行为,当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他忐忑不安地进行HIV初筛,是阳性,随后确诊。1年后的今天,说起当时的心境,他最担心的还是父母。
他有预感好像“中招”了
2013年高考前夕,小杰和一个人发生过高危性行为,当时有些怀疑。当年12月1日,周边都能看到艾滋病宣传,甚至学校里也有,他意识到是不是要做一次检查,就到了疾控中心。“结果一周后出来,初筛是阳性,第一次确证条带不全,又做了一次确证,就是阳性。”小杰说,从他小学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后,到18岁,高危性行为就发生一次,结果就“中”了。拿着检查结果,他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惧,他要为自己负责。
确诊后,小杰在医疗机构开始治疗,“当时我听了李辉阿姨的建议,尽快治疗。”小杰说,李辉是市中区艾防科的科长,他通过网络联系到李辉咨询,得到了正确的帮助,明白该怎么做。
爸爸妈妈最担心社会歧视
“其实,我爸妈明白社会上有同性恋,不是多么排斥,但他们不会想到儿子是这样,我之前没有和他们‘出柜’(公开自己的身份)。”小杰说。小杰“出柜”准备很多年,他没有想到最后会因为HIV这个事成了“双出柜”,就把两个事情一起告诉了父母。
面对疾病,小杰的父母是很无奈。“挺难受的,每天茶饭不思。”小杰说,“其实,父母真正害怕的是社会方面的歧视,当时我高三,他们最怕其他人知道,甚至连疾控中心都不太信任,担心有任何不稳妥,会被学校隔离起来。”小杰说。远离“同志”圈子 好好生活
查出阳性后,小杰曾试探地询问传染他的人,假装不经意地问。“那人说自己没有问题,各种检查都做过。我觉得对方是知道的,只是内心很不安,后来就不接电话了。”小杰说,他没有寻找,找到又能怎么样,毕竟自己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小杰感染后,远离了“同志”圈子。他说,圈子里很多人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二三十岁,体力还好,工作稳定,又不敢“出柜”,面临逼婚等压力,就会有婚外情、一夜情,公共浴池等等,这样不敢面对社会,不敢面对父母,就会变得越来越封闭,变得“不洁”,压抑反而加剧很多不好事情的发生,变得越来越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