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在10月15日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上,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提出“把旅游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近两年,山东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重已超过20%,作为“农业新的增长点”的地位愈加突出。
旅游模式各具特色
11月初,记者来到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投石峪村,该村距离市区约半个小时车程,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剩下上千亩荒山梯田和100多套闲置楼房。
目前,村里正在修缮街道路面及从山底到山顶的贯通山路。村党支部书记王秀亮告诉记者,村里打算将荒山梯田“条块分割”,租赁给市民打造“开心农场”,同时利用闲置的房屋搞住宿餐饮,发展以观光、吃住、接待为特色的旅游经济。
投石峪村转型乡村旅游,只是今年山东成百上千个新增乡村旅游点中的一个。让农村、农业跳出“一产”的局限,“嫁接”旅游以实现转型发展和富民增收,已成为很多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普遍共识。据省旅游局测算,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接待1.1亿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42亿元,同比增长26%。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700个,经营业户5.3万户,从业人员22.5万人。相当于每30个村,就有1个实现了规模化乡村旅游。
各乡村旅游点依据各自资源条件和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样板和发展模式。
除了章丘朱家峪村、沂南竹泉村等古村原貌景区,更多的是以农户为主体、以“农家乐”、“采摘园”为代表的体验观光游。
“之前卖草莓都是自己送到批发市场或者去集市,如今大棚里80%的草莓是通过游客观光采摘。”在兰陵县代村银河草莓采摘园,当地农民徐海清说。
今年“十一”之后,沂源县张家坡镇阳三峪村创造了“农户出房、合作社出资,抱团打造农家乐,合作社与农户四六分成”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田月兴是该村首批入股农家乐合作社的农户,采访中他告诉记者,除了自家苹果园收益外,他每月能获得农家乐六成的旅游收益,同时通过给合作社打工,夫妻俩还能额外获得3000元工资收入。
高端化缺失待破解
“乡村旅游就该这么火爆!”日前,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王晨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提到一个经常举到的例子:按照2013年度山东GDP已达5.5万亿元计算,山东人均GDP已经突破9000美元,近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对很多游客而言,诸如泰山、“三孔”等知名景区都“已去过”或“没兴趣”,因此乡村旅游在全省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
发展乡村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是重要内容。山东各地农家乐绝大多数是当地农户自发上马,受制于资金不足、业户思想观念及乡村基础设施滞后等因素,从一开始乡村旅游就存在着厨卫条件差、住宿水平低,“市民想来、愿意来,可来了又纠结”。此外,还存在服务同质化现象,“处处核桃栗子,遍地蘑菇炖鸡”。
乡村旅游点数量多、档次亟待提质升级、叫得响的品牌少,成为山东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短板。
“应该说,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游客是中低端游客,在山东乃至在全国,更多把乡村旅游当做低端旅游来做,但长远看来,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是助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动力之一。”省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于凤贵说,乡村旅游发达的地区,产品正逐渐走向精致化,甚至不乏“极品”:在台湾,一些民宿住一晚需要上万元人民币;杭州附近的莫干山,有特色的农家乐住一晚需要上千元,南京、上海等地游客前往需要提前两三个月预约。于凤贵认为,山东的乡村旅游需要进一步上档次,发展一些中高端旅游产品。但这不意味着向高价看齐,而是向精品化看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