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天桥区黄河北的农村里,因病致穷的家庭不在少数。大病面前,单靠一个家庭有时难以支撑,为帮助这些家庭,天桥区在村居干部中开展了爱民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建立《村情民意台账》、《承诺践诺台账》、《村居工作日志》,加强村居干部与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村(居)民代表、信访群众等的联系。现在在村里,群众家中突发重大事故、红白喜事、矛盾纠纷、非正常上访等,村干部都会到场。
目前,天桥区1306名村居干部参加了爱民教育主题活动,联系群众8395户,解决实际问题873件。
……
半年,只是一个开始。
根据济南“千村(社区)提升”工程并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工作计划,到2015年年底,力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千村(社区)提升”工程中,将建立销号管理制度,帮包期满严格验收,如不改变帮包村(社区)后进面貌,帮扶单位将不脱钩、不撤退。
冬日的天黑得早,17:20,夜幕降临。黄河南岸的城市依然是车水马龙,一片繁忙;黄河北农村则在夜幕下开始慢慢归于沉寂、“日落而息”。但在这黑夜沉寂中,却蕴藏着无限的新希望……
记者手记
第一书记融入“我们村”
当被问及大马村有多少人口时,该村“第一书记”李玉荣脱口而出:“我们村有210户,610人。”
他微微一笑,接着说:“说‘我们村’习惯了,其实也没错,就是‘我们村’啊!”
今年5月开始进村帮扶,半年时间,天桥区26名“第一书记”早已融入所包挂的黄河北14个村,成了其中一分子。记者采访发现,提到所包挂的村,“第一书记”几乎都是言必称“我们村”。这种自然流露的称呼,是“第一书记”俯下身子、扎根基层的生动写照。采访中,很多“第一书记”均表示,虽然只是在农村挂职,但可不能“挂着”,而是得真正地“跑”起来,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
因为全心付出,所以完全融入。在“第一书记”言语真挚的“我们村”中,在“第一书记”为帮扶村发展而四处奔走的匆匆步伐中,济南千村(社区)提升工程的目标可望而可及。
焦集村“第一书记”栾长征(右)在与蔬菜种植户丁文兴交流,怎样让村民富起来,是“第一书记”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记者张刚 摄□本报记者 孙锋
7日15:00,齐家村,92岁的徐玉英坐在路边晒太阳。她是村里最老的寿星。听人说,老人有几十年没出村了,去济南成了遥远的梦。
对村里年轻人来说,有一份收入,把日子过好,是最大的梦。天桥区黄河北14个村,有近9000人,其中约3300人每天“跨河”到市区,为生活打拼。去“河南”打工是部分村民的选择,还有很多村民更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梦想。如何让农民的梦想从地里长出来,是“第一书记”们亟待破解的难题。
14个村3300村民“河南”打工
7日,在大桥镇齐家村村两委大院前,“第一书记”李传东指着村子西北方向说,“看见没,那里就是鹊山水库,以前村子就坐落在那里。”
齐家村是后来搬迁过来的。现在村子的土地在鹊山水库边上,很多地都是荒地,不长庄稼。对于目前的100多亩荒地,李传东正联系企业养殖项目进驻,想让荒地“活”起来,让村民有活儿干。
村民刘春英60岁,儿子在“河南”打工。她说,“我也想打工,但60岁了,除了种地啥也不会啊。”得知李传东的想法后,她有了想法。“真要那样就好了,咱这儿有了企业,我干点打扫卫生的杂活儿也行啊!”
据悉,齐家村一共504口人,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济南打工,补贴家用。
外出打工是许多村庄的共同选择。后市村“第一书记”孔晓红告诉记者,村里一共321人,55岁以下的村民基本都外出打工了,有130人左右。
黄河北这14个村,有约3300人都在济南打工,挣钱养家。
育婴师培训班“开”到村里
大马村里,30岁的小马正在巷口哄孩子。此前她和老公一起,在济南泺口一家厂里打工。村里有610人,年轻的几乎都出去了。
她说等孩子大些,还想着再出去打工,可惜没什么手艺。听到她的话,驻村“第一书记”李玉荣说:“育婴师的培训,你参加了吗?”“没有,上次技能培训我没注意到。”小马说。
“没关系,接下来我们还会举办一些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就好挣钱了。”李玉荣说,最近自己联系省人社厅的培训老师,给女村民办育婴师培训班,不久就会拿到培训资格证书。
家门口能找到活儿就太好了
除了去“河南”,不少村民更希望能有家门口打工的机会。
每天早上5点,大王庙村54岁的陈青枝就准备出门了。他要去黄河南岸的全福立交桥附近打工。这样的日子,已持续了好几年。陈青枝干打扫卫生、运沙子的活。“孩子在福建,不用我管,我一天挣三四十元,混个零花钱。”
1日上午,零下2℃。陈青枝穿着厚衣服,戴着老头帽。“今天太冷,不出去了,歇一天。”说着,他扶正帽檐。
“听说因为鹊山龙湖项目,村里要搬迁,啥时搬啊?”陈青枝和邻居聊着。“搬了也好,希望发展越快越好。”他同时又补充了一句:“要是真发展起来了,咱这儿没准也成了一块宝地。要是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个活干,那就太好了!”
伴随着“第一书记”的进驻以及政策倾斜所带来的村庄发展提速,相信不久的将来,村民们就会发现,除了去“河南”,在位于“河北”的家门口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也将不再是奢侈的事。
相关链接
济南1367名“第一书记”进村
济南5月份启动实施“千村(社区)提升”工程后,市、县两级共选派1367名机关干部到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
目前,“第一书记”们已为任职村落协调基础建设资金3700万元,新建、改建和修缮村级活动场所、文化大院及健身广场340多个,安装健身器材122套;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1400多次,硬化道路190公里,绿化36公里,粉刷墙面2万多平方米,铺设排水沟80公里、自来水管道105千米,安装路灯1587盏。同时,“第一书记”们还为任职的村落安装变电设备46台,帮助240个村进行用电增容;新建或维修桥梁132座,修筑堤坝1290米,清理河道4300米;新打机井85眼,新建排水站31个、蓄水池63个,基本解决了147个村的农田灌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