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明德英在这样简陋团瓢里救助了两位八路军伤员沂蒙红嫂明德英在这样简陋团瓢里救助了两位八路军伤员
沂蒙红嫂纪念馆里的沂蒙红嫂群体光荣榜沂蒙红嫂纪念馆里的沂蒙红嫂群体光荣榜

  7月28日,“峥嵘岁月 红透齐鲁——抗战看山东”网络名人行活动一行来到位于临沂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了解抗战时期沂蒙红嫂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洗礼。

  进入专题:http://sd.sina.cn/zt/kzksd/index.d.html

  “沂蒙红嫂”是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年代涌现出来的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做军粮,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牧池乡横河村的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身受重伤的八路军战士;沂南县东辛庄的王换于,精心护理全身80%被敌人烙伤的《大众日报》社的白铁华;沂水县桃棵子村的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将昏迷在该村南大顶子山的八路军战士郭伍士救到家中精心护理、治疗,使身负7处伤的郭伍士伤愈重返部队……“沂蒙红嫂”掩护救护伤员的事例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沂蒙地区有42466名妇女参加了救助八路军伤员的工作,仅沂蒙地区共计救护伤病员达到19776人,先后掩护94394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工作人员脱险。

  哺育八路军将士后代,是“沂蒙红嫂”拥戴人民军队的又一生动体现。在战争年代,八路军和地方党政军民机关转战沂蒙,不少人民军队的负责同志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沂蒙根据地的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承担了掩护、哺育八路军子女的任务,出现了宁愿饿死自己的亲孙子,也要养活抗战将士后代的“地下托儿所”所长王换于、“革命的好母亲”尹德美、“世间少有的好心人”苏成兰等一批模范人物。千百个革命后代在“沂蒙红嫂”的精心抚养下长大成人。

  在动员参军方面,“沂蒙红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们打破了“儿子是父母传宗接代的希望,丈夫是妻子的顶梁柱”的传统观念,纷纷动员自己的丈夫、儿子参军,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景。出现了“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梁怀玉,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先后送四个儿子上战场的陈大娘等红嫂。

  拥军支前,是“沂蒙红嫂”们的“常态工作”。特别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大批青壮男子参军支前上了前线之后,红嫂们几乎承担了所有支援部队的后勤工作。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下至八、九岁的小姑娘全部组织了起来,她们筹集给养,做军粮、军鞋,照顾伤员……消除了部队的后顾之忧,保障了部队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