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平阴,一所学校的学生依次走下校车。 本报记者 王兴飞 摄▲在济南平阴,一所学校的学生依次走下校车。 本报记者 王兴飞 摄

  距离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经三年有余,但运送孩子的车辆出现事故的新闻仍频见报端。事故多发的背后是难以高效整肃的“校车”乱象,车辆超员、司机无资质、车辆不符合规定等隐患困扰已久,难以消除。

  随着乡村小学的撤点并校,孩子上学越来越远,孩子接送市场也越来越大,但在广阔的市场上,“黑校车”和非法营运车辆大行其道,正规校车却推进缓慢。这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对“黑校车”治理不力,还是正规校车水土不服,以至于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连日来,本报记者对我省多个城市的“校车”现状进行了调查。希望更多的孩子上下学时,能坐上安全的车辆,平安回家。

  一个普遍的尴尬 校车缺位,孩子接送路上不顺畅

  由于学区的划分,就近入学的市区中小学对校车的需求并不大,但在偏远乡村,就近入学依旧难掩并校带来的校车需求。

  半搂村是阳谷县闫楼镇下辖的行政村,村子里原有五个年级的小学现在变成一处只有两个年级的教学点,随后教学点也在几年前被撤除。最近的范海小学离村子也有2.5公里,坑洼不平的乡村公路上常有大小车辆飞驰,路段上还缺乏路灯等道路设施,而驾驶电动车、三轮车早晚接送孩子成了留守老人不得不承受的重担。

  “孩子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孩子不能在北京上小学,只能回家上。”当地一名村民称,由于外地入学难,在外打拼的很多年轻人都把子女留在老家上学。老人年龄大了,接送孩子就像走钢丝。“前不久,一个孩子的奶奶在路上被摩托车撞伤了。”

  枣庄一所乡村中学的学生家长表示,为了接送孩子方便,明知不安全,家长们仍不得不雇面包车甚至三轮车接送孩子。家长之间也存在拼车接送现象,拼的车大都是摩托三轮和电动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