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就全国而言,山东的高尔夫球场规模、建设处于什么水平?全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现状如何?
杨重光:从全国来说,山东是高尔夫球场数量大省,也是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2004年之后,是悄悄违规进行,或者借助其他项目建设避开国家禁令。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有600多个已建高尔夫球场,现在高尔夫球场建设大都处于隐蔽状态,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数量已经超出这一数据。而在2004年,国务院禁令下发时,全国高尔夫球场仅有170个。
现在仍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特别是山东、海南、云南等占据自然环境优势的省份。
《中国经营报》:自2004年开始,国家多次对高尔夫球场建设发出禁令,可至今为什么屡禁屡建?背后原因是什么?
杨重光:在国内,高尔夫球场给人的印象是高耗地、高耗水、高投入、高税收、高消费和高回报等。即使这样,目前全国70%以上高尔夫球场的经营状况仍处于亏损。
地方政府及投资商热情不减,从地方政府来说,出于地方业绩,“在乎的不仅仅是球”,更多的是与房地产项目相结合,提高地产项目价值与档次。
2004年,国家明令禁止各地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随后连续发出十余项禁令,但地方大都执行不力和监管缺失。从立项开始,开发商和部分地方政府不惜以各种名义掩人耳目,在建设过程中侵占农田、林地、湿地等。而相关执法部门则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能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中国经营报》: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大都建立在湿地、滩涂、耕地等,从环保角度,这些开发是否合适?
杨重光:中国大部分城市是缺水城市,耕地、湿地等开发、占用有一个红线。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并不适合大规模建设高尔夫球场。
一个18洞球场正常占地1200亩,很多高尔夫球场实际占地都在3000亩以上,甚至上万亩。
高尔夫球场对水资源的消耗最为严重。按通常标准,一个占地1200亩的18洞高尔夫球场,在降雨充足地区每天需要灌溉水1200吨,在缺水干旱地区每天需要灌溉水4000吨。按照两者之间平均值每天2600吨计算,这600个高尔夫球场每天耗水156万吨,每年耗水大约在5.6亿吨。即使扣除北方冬季因素,每年耗水量也不会低于4亿吨。
再次就是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带来的化学污染。在养护过程中,要使用化肥、农药,从球场渗透到地下,必然污染地下水,造成球场周边土壤板结和环境危害。一旦污染,将难以恢复其生态功能。
《中国经营报》:鉴于当前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你认为如何祛除这一“顽疾”?
杨重光:这十多年以来,国家对高尔夫球场的态度是以堵为主。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可以尝试适度地疏,将一些废弃用地、荒地等,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将其绿化改造成高尔夫球场,避免一刀切。
但前提是国家相关部门对当地生态情况、当地对高尔夫市场需求等做详细调研,综合评价、严格审批。对农用耕地、国家保护湿地等禁止开发。对于违规项目,国家要对其提高违规成本,并尽力恢复其原生态功能。
高尔夫球场不能滥建,更不能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