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 沆
排版 | 拾 冷
监制 | 新平、冷冰
出品 | 威海市委网信办 × 新浪山东联合
“这就是山东威海”系列观察③
威海钓鱼竿、打印机「制霸」全球的背后
千里海岸线,蜿蜒盘绕,如蟠龙一般,在山东半岛的最东翼与黄渤海相遇,留下一处点睛之笔。
这里是中国大陆最早迎接日出的海滨城市,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被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这是一片宜居宜业的梦想乐土;
这里是中国大陆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也是首个且唯一一个被写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国城市,美国惠普、韩国现代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落户于此……这是一片拥抱世界的开放前沿;
这里有7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500多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0.1%......
这就是山东威海。
改革开放之初,威海还是一个GDP只有34.2亿元的不起眼的海滨城市,现如今,威海GDP早已突破3000亿关口,并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迈进。
星罗棋布的千里海岸线上,串起了威海十大优势产业链,也为这座城市勾勒出未来最佳的发展路径。
01威海钓鱼竿与打印机的制霸全球之路
“走遍四海,还是威海”,海洋赋予威海无与伦比的美景,也为这座城市带来意料之外的财富。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80%的钓具产自中国,而中国市场的一半以上都是“威海制造”,几乎全球每10根鱼竿就有6根来自威海,威海“中国钓具之都”称号的背后是当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4000多家渔具生产及贸易型企业在这条产业链全链条上蓬勃生长。
其中既不乏光威集团等渔具行业龙头企业,又拥有兴泰精工等一大批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的自主品牌;在自主创新方面,截至目前,威海已建有1处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4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钓具领域申请专利600多件。
近年来,为了摆脱廉价“代工”的影子,威海在发展钓具产业基础上还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孵化出一条更具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链条——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链,光威复材正是这条新的产业链条上的佼佼者。
20多年前,面对国际上对其原材料“碳纤维”的封锁,光威复材下定决心做出中国自己的碳纤维,实现材料的自给自足。在十多年持续研发投入下,光威复材成为国内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生产碳纤维材料的企业之一,目前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国防军工领域以及民用市场领域。
2020年,威海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283亿元,威海下一步计划聚焦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链强链补链,补足短板,重点拓展下游应用领域,打造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如果说威海碳纤维产业是在“代工”基础上实现的脱胎换骨,那么威海的打印机产业则是筑巢引凤引出来的丰硕成果。
从留住韩国三星,到引进美国惠普、香港亿和、韩国大振、美国捷普、日本富士、韩国奎科、台湾正崴等全球知名整机和配套企业,再到今年4月正式签约联想图像打印机项目,威海以打造惠普、联想图像为龙头的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为战略目标,逐步形成千亿级激光打印机产业集群。
目前,威海已形成全球技术水平最高、配套最齐全、营商成本最低的打印机产业全链条,全市打印机产业相关配套制造企业超过110多家。依托这一国内少有的世界级激光打印机基地,威海未来各类激光打印机产能将突破3000万台(套),届时全球每三台打印机就有一台威海制造,“全球激光打印机之都”呼之欲出。
从低价代工到自主品牌打造,再到自研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从栽好梧桐树,引得国际品牌“凤凰”来,再到聚拢民族品牌,打造全球产业集群,精致威海以创新为引擎,在千里海岸线上开辟出一条条截然不同的创新产业链。这其中,不论是形形色色的产业集群,或是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都兼具着这座城市科创底色“延续”与“迭代”的体现。
02 产业集群的创新之道
现下,国内每一座城市都在发展生物医药,走在科创前沿的威海,自然也不例外。
早在2018年,威海市就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当地以威高集团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今,以威高集团为龙头的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已经培育出全国唯一的医疗器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今年7月份,威海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全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荣耀背后,一项项数据更为亮眼:截至目前,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4家,形成了原料种养、加工、化学原料药制备、医疗器械耗材、基础材料、零部件、整机、医疗健康服务较为完备的全产业链,贡献了全市20%以上的工业产值。2020年,医疗器械产业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但相较于美国波士顿、旧金山湾等全球公认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威海想要做到顶流,必须克服产业链条“先天不足”等问题。为此,威海聚焦优势制造业,梳理了10条产业链以及24家链主型企业、35家具有撒手锏产品企业,逐步形成了由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等七大产业集群的格局。
锁定基本盘后,便是更为细致的“麻雀解剖”,对产业链上“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创新平台及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重点解剖,探寻解决途径。
围绕医疗器械、碳纤维、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卡脖子”“产业链配套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威海近期出台七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2021—2022年),集中聚焦产业集群的问题和短板,进一步探索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威海模式”。
具体来说,此项行动就是将宏观的集群发展概念在具体落实上化整为零,有的放矢地逐个实现目标。
通过化整为零、细致到人的“责任清单”,威海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遇问即解,遇难则攻,坚持问题为导向、目标为导向、结果为导向的精准推动,突出威海在全省科技创新领域的领航优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全省第4,创新环境指数全省第2,创新绩效指数和创新产出指数全省第4,企业创新指数全省第3……稳居“第一梯队”的威海,在澎湃涌动的产业集群新蓝海中,抓住了机遇,也“链”动了未来。
03 一座城的未来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制造业水平上;一座城市的未来,与高端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究其根源在于高端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很好地带动科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助力城市经济的健康走向。
翻开威海七大产业集群的图谱,不论是医疗器械、碳纤维、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船舶制造与维修、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等高端制造业,拥有381家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73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7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威海,创新活力都不容小觑。
数据显示,去年制造业贡献了全市31%的GDP、36.1%的税收,依托10条优势产业链条,威海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轮胎、地毯、渔具、医用耗材、海洋食品、特种船舶、机电工具、打印设备、碳纤维等行业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领域,威海还启动实施新兴产业“金种子”科技型企业繁育工程等项目,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助力企业“蝶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引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威字号”创新型企业,正在国内乃至全球崭露头角,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企业达262家。其中不乏在所属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苦练内功的“小企业”,它们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干出了令人称道的“大事业”。
例如,作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威达机械,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电动工具钻夹头产品产业化基地,还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的领跑者;
金威化学则凭借自主研发的紫外线吸收剂、磷腈阻燃剂等“拳头”产品,一举占领全球60%的产能;威海克莱特的风机、通风设备更是与和谐号、复兴号高铁、大亚湾核电站、西气东输等“大国重器”项目同频共振……
截至目前,威海有7种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18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巨人”有朝一日也可能会成长为庞然大物,曾经威海正是依托这些“单打冠军”,才将一个个新的增长点,引导为一条条蓄势待发的产业链条,辐射出一片片优势产业集群。
如今,在新的发展路径上,科创犹如一张面向未来的满月弓,而威海的优势产业集群则是这张弓上蓄势待发的雕翎箭,目标的彼岸是波澜壮阔的星辰大海。那里,承载了无数未来,而所有的未来又落地生根,融合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它的名字叫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