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旅游 >旅游资讯>生活剪子巷>正文

民间艺术海阳大秧歌风风火火扭了600年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2013年1月22日【评论0条】字号:T|T

海阳大秧歌扭得风风火火。(海阳市文化馆供图)海阳大秧歌扭得风风火火。(海阳市文化馆供图)

  年关将至,忙活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坐下来叙叙家常了,不过,也有不少人紧锣密鼓地忙活了起来。海阳大秧歌从明初一路演绎至今,已有600年历史,颇具乡土文化气息的海阳大秧歌还曾获得国际比赛金奖。

  斗场讲究“三出三进”大礼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海阳人王瑾兆曾是海阳市文化馆馆长。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步履蹒跚,但说起海阳大秧歌来仍是激情澎湃。

  在海阳大秧歌里,最讲究的是“礼节”二字。如果两支秧歌队碰头了,就一定要行三出三进的大礼。所谓三出三进,就是两支秧歌队分别前进三次,再后退三次,每次要向对方表达礼节。当然,每一次进退不仅要表达礼节,也要互相尽展绝活,亮出看家本领,就是所谓的“斗场”。

  在王瑾兆的记忆里,有一次特别难忘的斗场。那一年,一支集合了全国不少表演艺人的考察队来海阳考察海阳大秧歌。王瑾兆商量大家伙,得用三出三进的大礼迎接考察队,不管对方怎么接,海阳人得尽到礼数。考察队一到海阳,火热的海阳大秧歌就迎了上去。看着秧歌表演者们一次次有秩序的精彩表演,考察队里的专业舞蹈演员也耐不住性子,随手拿起了手帕,配合着秧歌锣鼓点儿即兴表演起来。虽然不是秧歌对秧歌的回礼,但都是高级别的表演。一来一往中,双方使出了浑身解数,民间秧歌和专业舞蹈家们在这样的艺术碰撞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回纯粹的艺术交流。

  从前男扮女,如今女扮男

  明清时,扭秧歌的只有男人没有女人,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扭秧歌的男人是要有武术基础的,才能耍得风生水起。王瑾兆说,他很怀念旧年月里的秧歌,说蹲下就猫到最低,说跳起来就如弹簧一样,气势如暴风骤雨般。

  但现在很少有武术基础的人来扭秧歌了,更多的是女人在扭秧歌扮男角,多了优美的身段,但少了些阳刚气。

  1959年,烟台市举办全市群众文艺汇演,当时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到海阳挑节目,负责文化工作的王瑾兆有些犯愁,他手里并没有现成的节目可以演。他灵机一动,想到了秧歌,就对工作人员说:“俺们就有个秧歌,您看看能行不?”

  王瑾兆临时凑了几个文化馆的同事,又拉上几位村民,在村子里敲锣打鼓就扭了起来。这一扭,可乐坏了群艺馆的工作人员,就要这个原汁原味的节目。从此海阳大秧歌一路舞到了济南、北京以及全国各大都市。1980年,海阳大秧歌这一地道的乡土艺术登上了国家最高舞蹈学府,成为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系学生必修课,并先后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30余项。1994年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上,应邀参加的海阳大秧歌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这次国际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讯员 孙衍湖 本报记者 刘清源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