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旅游 >新鲜旅攻略>生活剪子巷>正文

寻找年味 山东春节民俗说趣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年2月1日【评论0条】字号:T|T

山东民俗画山东民俗画
山东年画山东年画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月二十四,家家扫房子……”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我国节日文化的传统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春节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大家都在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旧时,山东不同地区春节习俗丰富多样,体现了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祭佛,传到民间就成了腊八粥。在山东农村,农历腊月初八便是忙年的开始,腊八节的民俗主要以“扫屋”为主,兼有腌制腊八蒜、腌制腊肉、做腊八粥等习俗。

  小年节送灶君

  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俗称“过小年”“小年下”“小年节”,主要活动是入夜祭灶,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民间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监察人类善恶的神祇,也专管烟火,人尊为“灶君(也写作‘皂君’)”“灶王”,俗以“灶王爷”称之。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次,把一家人的善行恶行报告给玉皇,玉皇据此安排来年这一家的善报恶报。因此,家家为他设祭饯行。

  祀灶在晚间,把灶神画像贴在锅灶墙上或厨灶后墙上、灶台上。祭品一般为糖瓜(用麦芽糖做成)、糖饼、柿饼果品、粘糕等甜的和粘的食品,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多言多语说坏话,或者是让他嘴甜,多言好事。

  鲁西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除日止,安排得满满当当,二十四打扫卫生,二十五蒸馍馍,二十六杀猪,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乒乓,九(二十九)十(三十)包扁食,忙得不可开交。

  正月初一大拜年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正月初二祭财神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正月初五“赶五穷”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

  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

  正月初七“人胜节”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转八日”

  正月初八为谷日。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

  正月初十“石不动”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

  正月十五耍花灯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而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6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另外,游艺活动是各地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包括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等,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为主。

  信息时代,随着各种现代传播方式的普及,有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已不合时宜,逐渐被新兴的节日文化项目所替代。春节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在新旧民俗的融合中,如何扩大春节外延,挖掘其内涵,使其富有更多的时代意义,让这古老的节日焕发出代代流传的生命力成为新的课题。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