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应急车道停车上厕所将处罚 交通管制占道可拘留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2013年5月14日【评论0条】字号:T|T

  5月11日晚11:30左右,青银高速章丘段银川方向发生一起油罐车和大货车相撞事故,共造成一死三伤的后果。据了解,事发后由于应急车道被占用,严重影响了救援车辆的通行。记者了解到,社会车辆只有在遇到事故或故障时才可停靠应急车道,交通管制时占用应急车道可处拘留。

  规定 遇事故或故障才可临时停靠应急车道

  高速公路应急车道是指位于路面行驶方向最右侧、主要用于发生事故或故障时停车以及专为救险所用的车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硬路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除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工程救险车、救护车外,其他机动车不得进入“应急车道”内行驶或者停车。

  什么情况下社会车辆才可使用应急车道呢?高速交警大队民警介绍,普通社会车辆只有在遇到事故和车辆故障、不能移到更安全地方的时候,可以临时停靠在应急车道上。停车后,驾驶员应打开车辆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故障车来车方向150米以外设置警告标志牌。车上人员应迅速转移至右侧路肩上或应急车道内,并迅速报警。

  机动车在非紧急情况下占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如果前方发生交通事故,违法占用应急车道会造成交通中断,使得交警、救护、消防、清障等部门的车辆无法进入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现象 越是出现事故拥堵时占道的车越多

  自去年实施节假日小车免费通行后,高速公路车流量激增,部分时段出现拥堵场面。由于不少拥堵均是由事故造成,因此越是事故需要救援时,越是容易出现车辆占用应急车道的情况。一些只有两车道的高速公路应急车道频频被占用,给交通疏导以及事故救援带来很大困难。民警介绍,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的行为主要有四种形式:借道应急车道行驶、路堵时在应急车道上排队等候、非临时紧急特殊情况下在应急车道上停车、骑压应急车道和行车道分道线行驶。“有的驾驶人在市区里‘见缝插针’习惯了,遇到拥堵就想通过应急车道先行,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民警介绍。

  提醒 交通管制时占用应急车道可拘留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在高速公路遇交通拥堵时占用应急车道行驶的,罚200元扣6分;非紧急情况下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停车的罚200元扣6分。尽管有些是驾驶人停车打电话或者上厕所临时在应急车道内停车,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占用应急车道的理由,也在处罚范围之内。正确的方法为驶离高速公路,在服务区上厕所或拨打电话。

  警方提醒,如果遇到交通管制时,车主不听从现场民警劝阻,强行占用应急车道,就不仅仅是违法占用应急车道了。对此,警方可按机动车违反交通管制规定强行通行的违法行为处罚,即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并处15日以下拘留。

  对营运客车、危化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的,将违法驾驶人列入“黑名单”管理,一个记分周期内记满12分的,对其驾驶证进行降级处理,并注销其最高准驾车型驾驶资格。

  记者观察

  车辆监管、信息沟通需加强

  在高速路上行驶的危化品运输车辆较多,但危化品运输车辆上高速后,高速路政人员并不了解具体信息,一旦出现事故后,在救援中就存在着信息障碍。“我曾在济青高速路上观察过,半个小时内经过的危化品运输车辆就近100辆,现在在高速路上行驶的危化品运输车辆比较多。”山东高速股份济青分公司济南路政大队大队长张立山说,根据初步数据统计,在所管辖的济青高速济南至章丘段,每天大概有2000多辆危化品运输车辆上高速。这些危化品运输车辆上高速后,高速路政人员并不了解具体信息,一旦出现事故后,在救援中就存在着信息障碍。

  与众多小车相比,运输危化品的车辆在高速上显然“动静”更大,危化品车辆该不该上高速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少市民认为,危化品运输车应加强监管,实时进行强化定位和视频监控,通过加强日常考核等减少危化品车辆的事故几率。

  此外,不少驾驶员都不知道在非紧急情况下社会车辆不能占用高速路的应急车道行驶,影响了事故发生后道路救援的顺利展开。13日晚,记者就这一问题询问了8名驾驶员,其中驾龄最长的达7年,驾龄最短的为3年。经询问,这8名驾驶员中竟有6人不知道应急车道的具体使用规则,有1名驾驶员则是在受到处罚后才知道社会车辆禁止随意占用应急车道。“有些驾驶员很少在高速路上开车,一遇到高速路堵车就把车子驶上应急车道。”交警告诉记者,下一步,交警部门将进一步推广交通技术监控系统,通过新上监控或增加监控密度,实现对高速路上大部分违法行为的技术获取和即时处罚,减少占用应急车道的情况。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