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青岛新桥镇土地流转搞生态农业 农民变产业工人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2013年5月9日【评论0条】字号:T|T

  新桥名称的由来当然不是因为这个小镇的桥梁特别多,据说是因为元末明初张姓人的拓垦。上个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新桥,赋予了新桥镇新的含义—— 创造新生活之桥。一批一批的游客来到新桥,不少媒体的记者把闪光灯对准了新桥,新桥现在被贴上了城镇化的标签。对于什么是城镇化,王建平并不懂,但他会说:“在这个镇上,农民很少,工人很多,不是镇上的人外出打工,而是外地人来镇上淘金。”我们不妨就从这句话来看新桥的城镇化。

  新桥初览

  有酒吧,有舞厅,还有跑马场

  创造新生活的新桥在此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授予其这一称号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来自山东菏泽的王建平南下打拼已经十几年,现在他居住在江苏省新桥镇。

  他有一辆面包车,每天,他会将车停在新桥海澜集团外的立交桥下,当来参观的游客拎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出来后,他就会探出脑袋:“哎,师傅,坐车不?带着您转转?”

  他对新桥的地理情况很熟悉,长长的一条河自北向南将小镇一分为二,不少小桥架在河上,他会跟游客开玩笑说:“你看,这就是新桥,桥很多。”

  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王建平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花园城市”,领着记者穿梭了新桥镇的大街小巷之后他说:“确实比咱们那边的镇要好,别的不说,你看这些绿树,到处都是。”

  尽管新桥面积不大,只有19.3平方公里,也就是青岛市市南区的一半多一点,但这个城镇的绿化率却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新桥镇下辖10村,其中的7个是江苏省省级生态村,新桥镇的宣传材料中将这一成就自豪地归结为“镇在林中、路在绿中”。

  这样美丽的景致终于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在2011年9月,联合国环境署专员阿兰·史密斯评述新桥道:“这座富庶的中国江南小镇带给世界一个惊奇,经济发达却又如此宁静。”不光是环境出色,镇上人的精神面貌也跟其他乡镇大不相同。“这地方还有农民吗?很少了吧,主要是工人。”王建平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看新桥,“跟北方不一样,这里没有成片的田野,主要是一些工厂或者花卉养殖。”王建平称,不要看新桥只是一个小镇,但这个镇非但少有人外出打工,反而吸引了一大批打工者拥入。

  这些打工者大都进入当地的一些大型企业工作,追寻自己的财富梦,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多,厂区周围的街市也很红火。

  以海澜集团东的绿苑步行街为例,这条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铺上百家,不光有发廊、服装店,还有宠物店和电脑商城。“一些有名的家电企业和服装店在这个地方也都有,在菏泽的乡镇是完全不可能的。”王建平感慨道。除了这些传统店铺之外,在另外一些繁华地段还有酒吧和舞厅,王建平告诉记者,这些地方是年轻人消费的场所,“跟城市没什么不同”。

  最能体现新桥镇现代化生活的恐怕就是当地知名的马术俱乐部。该俱乐部位于新桥镇镇区南端,占地面积400亩,由海澜集团投资创建,很多外地人来到新桥后都会去那里一饱眼福。在那里,有宏伟的西式建筑,还有高端的休闲场所。“每周六晚上都有马术表演”,王建平告诉记者,“门票据说挺贵,但看的人还是很多,我经常拉着客人去那里。”

  十年巨变

  “三集中”成为打开城镇化的钥匙

  放在十年前,新桥镇还真是一个普通乡镇。

  和王建平不同,张越落户新桥已经十多年,她也是记者来到新桥镇采访到的第一位当地居民,她告诉记者,自己十多年前从邻村嫁到新桥当媳妇的时候,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这个地方跟我们那差不多,也是破得很。”她称自己居住的文化路中段原来都是些石子路、泥土路,到了夏天都是蚊子。

  官方也对新桥镇当年的落后面貌直言不讳,在当地的一份宣传材料中,上世纪末的面貌被十五个字简单概括,即是“土地少、人口多、企业散、农业弱、村容差”。

  从2003年左右开始,镇里开始了带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城镇化建设。这年,镇里明确提出了“三集中”,这也是新桥镇引以为豪的一个改革措施。

  家住新桥花园的孙兵告诉记者,“三集中”在新桥几乎家家都知道,因为宣传得多,措施又到位,现在已经初现成果。记者从江阴市得到的材料看到:“三集中即是‘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这项措施为新桥镇在江苏省率先开展,是新桥镇向城镇化进军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道路。

  尽管目前对于城镇化的概念学界意见并不统一,但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城镇化的一个标杆却得到了普遍的共识,“三集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城镇化的建设推动作用十分明显,这从一些数据中可以体现。

  “80% 的新桥农民已经转变为产业工人。”新桥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大量的农民住进楼房,拥入二三产业,新桥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

  第一环节  农民变少

  吸引农民集中居住,给搬迁老人发补贴

  让农民走进城镇是新桥城镇化的第一环。

  和张越家一街之隔的63岁老人孙兵现在居住于新桥花园,这是新桥镇为拆迁农民修建的安置房。2004年,这个居住在黄河村的农民开始了他的楼上生活。

  “新桥花园是新桥镇实现集中居住的第一期工程,分为东西两区,我住在西区一楼,生活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最初导致农民集中居住的动机源于企业的用地紧张。“庞大的企业用地紧张,希望由政府出面,通过集中居住为企业节约出可用地。如果农户实现集中居住,那么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为城镇化提供财力支持。”新桥镇一位地方官员这样告诉记者。

  据孙兵老人描述,当初的集中居住是通过如下措施实施的:

  “镇里建好安置房以后,开始推广居住集中,这个主要依靠自愿的原则,就是说,你提出来要搬迁,政府才会让你搬。”他称自己居住的黄河村目前已经禁止农民再建新房,“我观察到的搬迁农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需要结婚的,儿子要结婚,当然需要婚房;再一个是危房,这两类需要打报告,村里开具证明,由镇里的相关办公室进行核实,核实无误,就可以搬到新的小区。”

  搬迁费的核算按照双方协商的原则,“每平方米380元进行核算,每人还可以拿到1.05万元的补贴,双方核算清楚后,就可以办,这个价格是比较合理的,大家都还能够接受。”搬迁到新小区的农民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安置区统一配套服务中心大楼,社区广场、体艺场馆、商场、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对于搬迁农民来说,这个条件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觉得住宅区的集中操作得不错。”孙兵这样评价,“毕竟新桥是第一个搞‘三集中’的,属于摸索阶段,可能有些不足,但是能考虑到的都尽量考虑到了。”为了解决搬迁农民的养老问题,镇政府还给男满60岁、女满55岁的搬迁居民每月发放150元的生活补助,这个细节让孙兵感到很舒心。

  通过这些措施,十年来,新桥建成120多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3个社区睦邻中心。

  反观一些地区的强拆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新桥镇在推行“农民”上楼的过程中,先做好安置工作,完善配套设施,解决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去吸引农户入住的方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二环  工人变多

  优秀企业支撑让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农民上楼了,没有了土地,那么他们的生活来源如何解决?张越的事例是这一问题的最好注解。

  之前提到的张越正是海澜集团的一名质检员,今年33岁,你问她薪水的时候,她谦虚地说:“不多不多,也就三四千。”三四千元的收入在全国不少小镇都是无法想象的。

  每天,她从自己的居住地徒步行走半个小时就可以到海澜集团上班,工作环境优雅,交通也便利,这样的生活与大城市比差不了多少。

  像她这样在这个企业工作的员工已经达到2万,占新桥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

  其实,新桥镇的工业水平早就在全国小有名气,新桥是全国最大的毛纺面料和职业服装生产基地,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3家A股上市公司,拥有阳光、海澜、精亚等3家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一个小镇拥有三家上市公司,3家领军企业,这在全国是唯一一个。正是这些知名企业为上楼的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条件很好,不光解决了工作,还会解决住宿问题。”4月20日,记者在海澜集团随机采访了几位员工,她们告诉记者,单位为员工修建了不少公寓楼,面积二十平方米左右,月租金仅仅百元,对于一些高水平的人才,公司还兴建有人才楼,住宿条件更好。

  这些大型企业的出现对于新桥的城镇化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之前提到的孙兵老人为例,尽管他每个月只能拿到300多元的补贴,但他的儿女在这些企业工作,能够获得较高的薪水,一样可以解除搬进高楼中的农民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工业园区的大型企业还为新桥吸引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促进了这个小城镇的发展。

  王建平4年前跟自己的妻子来到新桥镇,和他一起来的还有自己的弟弟和弟媳。“说句实话,这个镇跟我们那边的市区差不多了,在这个镇上的企业工作,一个普通工人的薪水都比我们那里多得多,我认识的很多人都留了下来,不少人还买了房子,打算长期定居了。”王建平的弟弟和弟媳现在海澜集团工作,两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合计能到六七千元。

  截至目前,新桥镇规划的7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内,已经进驻了近100家企业,这个数字占新桥镇工业企业总数的85%以上,而园区企业对全镇的利税贡献率达到98% 。企业让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来到新桥镇定居落户,企业充当了新桥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第三环  土地流转

  生态农业规模经营,农户年租金500多元

  农民上了楼,变身成产业工人,农民原来的土地如何处理?这是“三集中”要解决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实,恰恰是通过农民变身市民,土地才得已流转,实现集中。

  还是以孙兵老人为例,在没有搬进新桥花园时老人拥有八分地,搬迁后,这八分地通过签订合同租让给了企业,“要说地,现在还在我手里也种不成,我们两口老了也干不动,租出去其实挺好。”唯一让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租让金问题,据他称,当初签订的租让合同为年租金500多元,这个价格“当时挺好,但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有点低。”

  像孙兵老人一样进行土地租让的农户相当多,从镇政府的统计数据来看,整个新桥目前绝大多数土地已经实现规模化经营,“新桥镇13000多亩农田已有11800多亩实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90% 以上。”

  这些租让的土地通过稳健的土地流转政策进行集中,最终蜕变为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因为新桥镇的工业基础雄厚,因此新桥的农业提倡工业资本的反哺,简言之,就是让企业助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以阳光生态农业园为例,这个生态园由坐落于新桥镇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6亿多元建设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苗木种植培育基地。

  4月20日,记者来到阳光生态农业园,在这里看到了不少名贵花木,在阳光生态农业组培中心,务工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土地也流转出去了,但他们过来务工,还能每天从企业拿到50元的收入。而这种生态农业带来的收益也是很可观的,生态园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绿化用的小苗,当初进价不过两三元钱,培植成本更少,但是“经过两年生长后的大苗即可卖到数十元”。

  继续完善

  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需要关注

  新桥镇的“三集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农民流传了土地,住进了楼房;农民进入企业,变身产业工人,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反过来引领生态农业,让全镇受利。但是,还有一些阶层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就是失地农民。

  陈会方就是新桥镇振新新村的一位失地农民,因为之前的征地,他现在已经没有土地。据陈称,他现在的每月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发放的400元补贴。“我今年67岁了,没有地,我的老伴在超市打零工,每天能拿到50块钱,加起来一个月我们俩是1900元的收入。”尽管之前的征地给了他一定的补偿,但现在他仍然感到生活费有点紧张。

  “像我这么大年纪的,进企业不可能了,也没有什么特长,只能在家待着。”陈会方称。幸而他的两个儿子都在镇上的企业工作,每月能带来一些收入。但陈仍然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主要是蔬菜粮食的价格比以前贵了很多,2000年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大米7毛钱一斤,可现在得几块钱,光靠我们老两口1900块钱的收入是不够的,每天光吃饭的开销就得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