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4日讯(记者 师文静) 14日上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满载荣誉和祝福从瑞典返回北京,在机场莫言一行受到了中国作家主席铁凝等人的热情迎接。5日,莫言及其家人一行在北京启程前往瑞典领取诺奖证书和奖牌,在近10天里,莫言的瑞典行程可谓“生死疲劳”,莫言在接受采访时称,他会避免诺奖带来的喧嚣影响自己的写作。
瑞典上演“生死疲劳”
莫言的瑞典行程非常紧密,活动非常多。仅仅是莫言参与的对媒体公开的活动,都让国内跟随过去采访的记者们应接不暇,而莫言及其家人还要精神抖擞地参与诸多非公开活动。莫言瑞典领奖之行,正好应了他的一部小说的书名——“生死疲劳”。
由于5日瑞典飘起北欧特有的鹅毛大雪,雪的厚度足可以没过膝盖。莫言一行6日上午抵达,接着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原定的当地时间6日中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莫言首次正式亮相瑞典,他紧密的领奖之行也正式开始。此次新闻发布会之后,莫言7日在瑞典发表了作家生涯可谓最重要的一场获奖讲演,莫言的演讲《讲故事的人》在发表后引起了诺奖评委们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莫言的“疲劳”主要是需要参与的活动实在太多。莫言在瑞典要参与多场华人见面活动,莫言每次都会被华人团团围住,虽然都是以宴请的名义出席,但是每次莫言都吃不好饭。记者发现,莫言所到之处必有读者一哄而上索要签名和合影,导致莫言签名都签到手软。
莫言的行程紧凑,再加上7个小时的时差,想象中莫言应该很疲惫,但是在多场交流活动中,莫言都能沉稳睿智地应对,而且莫言还能在交流中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的幽默。展示了一个作家的深厚底蕴和聪慧机敏。
在9日晚与斯德哥尔摩大学交流时,莫言被问及“你幸福吗”?已经压力不是很大的莫言坦率地称,这么多读者来听我讲话,看到这么多年轻人脸上的笑容,因此我幸福。
诺奖有时是“死亡之吻”
14日上午,在北京的大雪中,带着诺奖沉甸甸的奖章、证书和750万奖金,莫言回到北京。此次莫言满载荣誉而归得到了包括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内的各界人士的迎接。在首都机场莫言接受了记者们简短的采访。莫言称,在瑞典像赶场子一样的活动,让他强烈感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文学、对中国作家的热情。当被再次问及“你幸福吗”时,莫言称:“经过近10天的旅行,确实非常劳累,回到北京跟大家见面,幸福很难定位,起码现在很轻松。”
当被问及获得诺奖之后是否要继续写作、讲故事时,莫言称,诺奖有的时候就是一个“死亡之吻”,很多作家获奖之后就很难再写出好的作品,因为作家一旦获奖就容易陷入琐碎的事务中去,莫言希望自己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莫言称,“一位好的作家应该做的不是开会、接受记者采访,而是安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