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园艺1302班毕业照。 龙 灏 摄青岛农业大学园艺1302班毕业照。 龙 灏 摄

  今年,第一批“95后”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踏入社会。较以往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记者日前走访各大学校园,发现“95后”们普遍把就业当作实现自我的途径,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心态之一:待遇可以缓缓 成长才是关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张亚丽即将回到家乡——河南西峡县的一所高中,去当化学老师。“尽管待遇并未达到预期,但在我看来,待遇可以缓缓,能学到东西、获得成长更重要。如若不然,我可能也不会在乎这是不是铁饭碗,会选择辞职。”张亚丽告诉记者。

  相比待遇,这届毕业生更看重单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的发展空间。

  心态之二:找工作的意愿并不是特别强烈

  多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表示,“慢就业”是这届“95后”毕业生的显著特点。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王帅告诉记者:“相比往届毕业生,他们找工作的意愿并不是特别强烈,有些同学已收到招聘单位的录取意愿,但他们并不着急签约,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明年7月即将奔赴爱丁堡大学深造的青岛农业大学插画专业的毕业生纪悦琪也没有闲着,她选择利用一年的间隙时间给自己找一份实习工作。目前已收到几家对口企业的意向,但她打算仔细对比后再做决定。之前有过一段实习经历的她对工作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纪悦琪希望工作时间相对有“弹性”,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看书、旅游、创作,给自己“充电”。

  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高兴打算毕业典礼后回家边找工作边考公务员,“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坚决不去。”高兴告诉记者,身边像他这种没找到工作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正式签约的只有三分之一。

  心态之三:敢于挑战传统模式

  “95后”的孩子似乎更加灵活、多样化,敢于挑战传统模式。他们不仅有诗和远方的内心世界,还有将梦想付诸现实的行动力。

  青岛农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焦睿哲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即将出征重庆。1996年出生的她自中考结束那年后就参加了多次义工工作,而2015年去贵州镇宁一所大山里的小学支教经历,则坚定了她毕业后服务西部基层的信念。“山里生活艰苦,却有着淳朴的民风,孩子们最初会有些怕生,但熟悉之后都会对你打开心扉。”她告诉记者。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自己的意志。”焦睿哲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三年后跨专业、跨学历考研。她说:“凭我现在的专科学历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容易,但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比较难,人还是需要‘野心’的。”

  心态之四:就业大军中藏着不少创客

  同样有“野心”的还有“95后”的创业一族,他们愿意为梦想燃烧青春。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王益达(化名)从大二开始创业,开过画材店,接手过学校快递业务,也承包过食堂。如今创业三年,他已成立涵盖企业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定制、客栈民宿改造等多种业务的青岛鼎创礼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生于辽宁的王益达家境并不差,创业只因想承担自己的花销。“大二下学期时,赚了点钱后,有点心比天高了,想向互联网领域伸手,做了一个整合便利店资源的APP,但失败了,还背负了80万元的银行欠款,最穷的时候一周只花了7块钱。只得将当时手里的一个公司拆分成16个业务出售。”办法总比困难多,恰好当时网络众筹兴起,而王益达的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抢占了先机,慢慢还清了债务,并使公司回到正轨。

  “我是学建筑的,当我的公司达到我的既定目标后,我会找一处乡村,建一座我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他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未来。

  相关链接

  摆正心态 就业不难

  从海大发布的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2016届毕业生签约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等。中石大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需求较大的专业分别是机械类、信息自动化类、计算机软件类。

  “总体说来,2017年传统制造业的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在‘互联网+’新形势下,计算机通讯行业不仅给应届生的起薪高,吸纳的人才数量也多。除此之外,培训行业可谓异军突起,吸纳不少毕业生就业。”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王晓琼老师说。

  在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王帅看来,事实上,企业提供的岗位远远高于毕业生人数,招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摆正心态,都能就业。”他说。

  “未就业的学生多选择考研,或报考公务员、事业编,还有部分选择回原籍就业。”青岛大学就业中心彭老师告诉记者。(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