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零下十几摄氏度,大多数人已沉浸梦乡,而在建设路中段的济南海鲜大市场,货车却挤满了马路。翻开厚重的布帘,“地下世界”一片灯火通明,这里被誉为江北规模最大的水产市场。低温环境下不戴手套,365天只休5天……这些都阻挡不了“卖鱼人”的汗水与梦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辛劳支撑起一个个孤独的夜晚。
-12℃的“地下世界”
凌晨、低温,这样的词汇似乎很难与热闹、忙碌挂钩,直到身临济南海鲜大市场,才知道其实不然。29日凌晨2点,记者来到建设路中段济南海鲜大市场,体验低温环境下海鲜商户们的生活状态。
凌晨1点30分,在前往海鲜市场的途中,街头空无一人。静谧的济南夜被建设路中段小梁庄街一束束汽车灯光刺破,一辆辆写有“海鲜”“快运”等字样的厢式货车停靠在路边,满载货物的电动三轮车来回往返。
翻开厚重的布帘,记者进入批发区,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大大小小的摊位和被三轮车“霸占”的道路,将市场的格局铺陈展开。湿滑的碎冰块被一辆辆电动三轮车碾了又碾;因些许冰晶凝结而泛起银光的带鱼、粉嫩鲜滑的生蚝扇贝、晶莹剔透的虾兵蟹将像是陈列在展柜的精致物件;平地摞起五层高的泡沫塑料箱,如同一个个台阶,等待冒险者光临。记者打开手机的温度测试软件,气温显示为-12℃,几乎与室外无异。
为了孩子再拼几年
在这里,商户几乎都戴着塑胶手套。但也有部分人群,将裸露的双手长时间置于室外,有的被冻得红肿、发紫却面不改色。
54岁的姜芸在海鲜市场干了二十多年,在市场正中心偏南侧,她一手拿着笔,一手伏在摊边的小桌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账目。
记者的询问打断了她的思路。“这么多年早都习惯了。”姜芸说着,放下了握着的笔。
大约20年前,姜芸从邹平一家公司离职,来到海鲜市场做水产生意。刚入行她趁着身体好,经营着十多个品种,非常有人气。而如今,她专心经营着千岛湖花鲢鱼头和海蛎子,“上了年纪,看不过来了,就这两种。”
姜芸说,夏天烧烤生意火爆,海蛎子销量比较好;冬天,用鱼头煲汤,喝起来营养又暖心,生意也还不错。她将多年积累的客户维系下来,每天给客户供货,详细地记录在本子上。
“戴手套不方便记账啊。”姜芸笑了笑,又突然认真起来,“今天确实要比往常冷一点,但坐久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了。”
为什么这么拼命?短短十几分钟的交谈,看到姜芸手上厚重的茧子和冻得发紫的关节,记者找到了答案。和世上绝大多数父母一样,姜芸的努力是为了孩子。姜芸家中有两个孩子,眼下大儿子已经步入社会工作,女儿正在上高中。
谁不想清闲度日,用姜芸的话说,要“供出来一个,再供第二个”。“为人父母的都一样,就是要给孩子最好的。”姜芸说,她的辛苦并不算什么,放眼整个市场,为了子女打拼的父母比比皆是,“大家都是靠双手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为了孩子我还能再拼几年,等女儿毕业找了工作,我就享清福了。”姜芸笑着,眼睛在白色灯光的摇影下闪烁着亮光。
黑白颠倒落了一身病
在市场一角,张华抱着一杯热茶,时不时啃两口肉夹馍,每当有客户来,他就赶紧停下吃喝,指挥着两个伙计装货算账。
张华是河南人,2000年左右来到海鲜市场,从名不见经传的“鲅鱼摊”干成了经营十多种水产的“大户”。
和市场上许多人一样,张华每天深夜不到11点就来到海鲜市场,开始一天的工作。给联系好的客户备好水产,统计好账目,第二天上午八九点才能收拾离开;一天天下来,钱包鼓了,可也落下了一身病。
“本来就是黑白颠倒,再加上这里比较潮湿,长年累月下来我这脖子、腰间盘、膝盖都落下了病。”张华说,市场上很多上了年纪的都和他一样。
“休啥啊休,一年也就春节回家看看。”张华说。“365天能休5天。”一旁的帮工接过话来。
“冷是冷,不过大家都一样,都是为了生活。”张华说,他坚持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在济南扎住根。现在,他娶了老婆有了孩子,作为一家的顶梁柱,他感到很自豪。
接近凌晨3点,伴着频繁出入的三轮车,记者离开了海鲜市场。离开前,回看夜幕下泛着的灯光,仍有人忙着将一个个黑色袋子放入塑料箱,他们的工作似乎才刚刚开始。
记者手记
城市“夜行人”值得被尊敬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那就看看它凌晨时的样子。本以为济南的凌晨到处都是静谧而安详,可进入海鲜市场后才发现自己“恍如隔世”。
脚踩出声响的泥泞道路、寒气下弥漫的刺鼻鱼腥味,忙碌的三轮车……相比视觉和声音的冲击,这里的潮湿与寒冷更让人记忆深刻。
虽然做好了万全准备,套了两层秋裤,穿了两双袜子,将整个脸埋在帽子里,可在市场里走了不到半个小时,寒气似乎就游遍了全身。
这样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在大多数人都在熟睡时,这么多为生活打拼的人无声地呈现在眼前,让人震撼。十几年如一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更让人触动的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态度以及不变的初心。
方寸之台,却有着世间百态,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生活。
众多海鲜市场的商户只是这座城市“夜行人”的缩影。用热水不断浇湿冻干抹布的环卫工人,忙着揉面的早餐店老板,满载一车新鲜蔬菜行驶在马路上的菜农,多少人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起早贪黑,用最平凡的工作,支撑起一个家。
在茫茫黑夜,所有的情怀与理想似乎都会被淹没,但黑夜的缝隙中总会露出光芒,当他们聚焦汇集,光芒足以驱散黑夜,清晨随之而来。每道不同的光芒轨迹,就像是每位城市“夜行人”,他们都值得被尊敬,更值得被善待。
来源:生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