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商银行史家营分理处,是房山区西北部深山方圆50公里内唯一的一家金融网点,在这里工作了20年的史家营分理处经理张丽,见证着大山里的网点业务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现代化的全过程。“从前,史家营分理处只能办理存取款的简单业务,现在,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都已经被山里的居民熟知。”张丽经历的史家营分理处的变迁,也是这些年来农村金融环境改变的缩影。
■路途遥远
上下班每日耗时6个小时
2月6日早上7点40分,在北京农商银行房山支行门口,一辆可容纳11名乘客的面包车准时发动。司机师傅告诉记者:“100公里的路,不抓紧点时间,两个小时可开不到史家营,那就耽误他们上班了。”
史家营分理处的员工小赵,家住市里,每天在路上耗费6个小时已经是家常便饭。“早上6点多出门,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从广安门到房山城里,再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去史家营分理处,单程就要3个小时,每天一来一回就是6小时。”小赵告诉记者,来回的路途上,他喜欢听听音乐,也就不觉得时间难熬了。
河北镇支行员工小李也坐在这趟班车上,在她看来,小赵现在的生活已经比往年有了极大的改观。小李告诉记者,在农商行上班一年之后,她曾经短暂地在史家营分理处轮岗8个月。小李说,史家营分理处服务的地区曾经有煤矿,煤窑尚未关闭时,班车也未开通。由于交通不便,史家营分理处的员工就住在支行楼上的宿舍里,如果拉煤的车在山路上堵起车来,史家营分理处的员工半个月都回不了家。2011年,史家营分理处所在区域的煤矿陆续关闭,此后,北京农商银行房山支行就开通了两条线路的班车,其中一条线路就发向史家营分理处,员工也不用再住在大山里了。
司机师傅还告诉记者,煤矿关闭之前,很多拉煤的大车行驶在山路上,由于车身太沉,把路压得坑洼不平,那时候坐车上山,“真是要颠散架了”。而记者现在看到,通往史家营分理处的路与城里的马路一样,已经变得平坦畅通。
■业务办理
网点虽小业务内容齐全
班车一路向史家营支行进发,中途将河北镇支行、南窖分理处的员工“卸下”后,班车终于在9点40分来到了史家营分理处。史家营分理处地处高海拔山区,山高路陡,平均温度比平原地区低8℃—10℃。
史家营分理处负责人张丽提着票据箱从河北镇支行上车。到了地方,她打开史家营分理处的大门,一天的工作也就从此开始。
10点,由于运钞车还没有到达分理处,张丽与2名柜员只是在处理一些行内的工作。此时,院里已经站着一位等待办理业务的大爷。“大爷您办理什么业务?”虽然没有开门,张丽仍然热情地迎上去询问。
网点正式开门后,陆陆续续开始有来办理业务的农户和对公户。记者发现,除了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户或者必须在柜台办理的业务之外,已经有很多中老年人开始选择自助机办理业务。张丽告诉记者,原先很多居民取几百块钱也要通过柜台,后来经过分理处员工的讲解和指导,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使用自助取款机、自助存折机办理业务,这大大提高了效率。“现在的业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取款了,还有一些有了积蓄的农户开始咨询理财业务,甚至我们代销的信托产品也有人买了。”张丽说,“别看我们的网点小,但是我们的业务品种跟城里的大网点是一模一样的,贵金属、理财、医保通等都是一样的。”
一天现金量多时达4000万
张丽告诉记者,史家营乡下辖12个自然村,辖内仅有史家营分理处一家金融网点,辖区内2万多人,凡是和钱沾边的业务都得到窗口来办。张丽告诉记者,业务繁忙的时候,在岗的2名柜员需要一刻不停地操作,一天下来业务流水在150-200笔,现金量多时达到4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为改善营业室的硬件条件,为客户提供尽量舒适的环境,2011年底史家营分理处重新装修并更新办公设施、增设ATM,营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结合客户群体的特点,分理处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工作预案。每月到发放补贴的时候,网点会提前做好现金的预定和各项准备工作,看着网点前排的长队,为了让村民能够早点取到钱,员工们常常顾不上吃午饭。
■未来期待
希望旅游发展带动银行业务
史家营分理处如今只有2名柜员、1名经理、1位保安,然而张丽告诉记者,史家营分理处业务最繁忙的时候,曾经有过20多名员工。在煤矿关闭之前,史家营分理处是方圆50公里内唯一一家网点,很多外地的煤炭商人就拿着麻袋来存钱,“最多的时候,史家营分理处能有10亿存款,现在只有2亿左右。”张丽表示,煤矿的关闭确实会对史家营分理处的存款有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当地生活环境艰苦,富裕的家庭都搬到县城居住,带走了网点优质的资源,剩下的客户群绝大部分不但不能给网点带来经济效益,而且给柜面带来“很大压力”。记者了解到,史家营分理处办理的绝大多数业务是为当地百姓发放各种补助,其中最繁琐的就是发放“四金”,即每半年发放农民粮食直补资金;每月发放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0岁以上老人保险金和无保障金、残疾人保障金等。虽然这些钱很少,平均下来每人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但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却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很多人的生活支柱。办理这些业务对银行来说没有任何利润,还要配备大量的人力物力。
银行固然有社会责任,然而作为商业主体,盈利同样重要。如今的史家营分理处,如何平衡社会责任和盈利之间的关系?张丽告诉记者,史家营分理处距离百花山、圣莲山景区很近,旅游业是现在史家营乡努力发展的产业。此外,史家营煤矿关停后,近两年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国家矿山公园资格,未来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完成后,也将对史家营分理处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人物
大山里坚守20年不舍离开
张丽已经在北京农商银行工作了20个年头,两个女儿,大的15岁,小的8岁。“我对孩子特别亏欠,我的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张丽告诉记者,现在不住在史家营分理处的宿舍了,还能每天回家,以前在史家营住了10多年,值班的时候两周回去一次,不值班的时候一周回去一次。
史家营分理处服务的地区是煤矿采空区,没有水。员工们每天喝的水都靠汽车带上山,生活用水则是买来储存在水窖中的非饮用水。“山区的网点苦,肯定谁都不愿意来,我是本地人,对这个环境也熟悉,也有感情,遇到很多问题,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如果让一个外地的人来这里,肯定比我更不适应。”张丽说。
在深山里开设银行网点,势必要影响银行的收益,张丽告诉记者,曾经行里有过撤销网点的打算。张丽说,如果真的撤销了这个分理处,对于员工来说,其实并不是坏事,因为可以去别的条件更好的地方上班。但是,如果分理处撤了,山里的农户就真的没办法办理银行业务了。“当时要撤销的时候,我们写了很多报告。支农是农商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甚至在某些时候,这种责任大于商业银行的利益。”张丽说。
寒来暑往,快20年过去了,经常有人问张丽“你就不想往城里调动调动”,张丽坦言,“谁不想在环境好又离家近的地方工作,可大家都在城里工作,谁来为山里的老百姓服务呢?”她说,爷爷和父亲最早就是在农信社工作,她是在史家营分理处的院子里玩大的,“说真的,我舍不得离开”。
京华时报记者马文婷
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