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中,一进腊月,便闻到浓浓的年味了,在家乡流传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俗语,称“腊八”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只要在这天喝了腊八粥,就不会冻伤手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对于我们乡下孩子来说,最渴望的就是能吃上那碗浓郁香甜的腊八粥暖身。
每到“腊八”前一天,母亲就会将仓囤里存放的豇豆、大枣、红豆、花生等各种杂粮倒进簸箕,母亲边挑选边说:“腊八、腊八就是要凑齐八样五谷杂粮混合做为好,冬季全家人吃上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暖身子,又有营养。”母亲细心将五谷淘洗干净,该泡的泡,该洗的洗,这样泡到第二天,粮米就会更亮鼓、圆润。母亲说这样既能省柴火,粥又好熟。
“腊八”这天,天刚蒙蒙亮,母亲便开始忙碌,燃起土灶,她先把不易煮烂的豆类下锅,用玉米秸大火煮开,待它们煮的差不多火候了,再加入比较易烂的杂粮。粥沸腾后,便换用棉花秸做燃料改成小火,我搬个小板凳坐在灶前帮忙添柴火。灶里红色的火苗一伸一缩地舔着锅底,锅里的水汽便打着旋上升,火光把母亲和我的脸照得红彤彤的。听着锅内咕噜咕噜的声音像在欢声歌唱,粥的香气和厨房的烟味交融在一起,飘满了屋子,馋得我已无心玩耍,只有傻等着那香喷喷的粥出锅了。随着灶膛里最后一束火苗缓缓地熄灭,香喷喷的腊八粥就熬好了。揭开锅盖,锅里的腊八粥颜色多彩,红豆、花生、小米、和刚放进去的菠菜叶,红白黄绿交相浸染、相得益彰,未尝其味,色已夺人。性急的我抗拒不了那种诱惑的味道,迫不及待地抢过母亲盛出的第一碗,端起饭碗,顾不得烫,猛一口下去,母亲喊着:晾晾再吃、别烫着!可我哪里舍得放下碗,嘴里含着烫嘴的腊八粥,嘶溜嘶溜,清香瞬间溢满舌尖,直到喝得我小脸通红,肚皮溜圆,嘴角还留着粥渣就去找小伙伴玩耍了,那时候,我们几个玩伴凑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吹嘘自己家的腊八粥多么好吃。
白驹过隙,童年时光一晃过去了,如今人们熬制腊八粥再也不是“腊八”节的专利了,街面上粥屋的粥种类繁多,数不胜数。现在想喝粥,随时可以用糯米加上红枣、花生等熬制,可是我怎么也难品出母亲当年做的腊八粥那份味道了。儿时的腊八粥,滋味醇厚、浓香四溢,而且连带着年的感觉,它是寒冬里农民心中一份浓浓的温暖,是农家孩子掰着手指掐算日子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