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馆中国陶瓷馆

  11月1日,“探访文化名城——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淄博行”采访团来到素有“齐风陶韵,当代国窑”之美誉的淄博,在中国陶瓷馆切身感受淄博陶瓷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置身其间,让人真切感受淄博陶瓷艺术从过去、现代走向未来的辉煌历程。

  凝固的文化符号 见证历史的永恒

  淄博历史悠久不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有着灿烂的陶瓷文化。淄博是“中国陶瓷名城”,陶瓷业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淄博“江北瓷都”盛名流传。

  走进中国陶瓷馆,从古代陶瓷馆里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文物,到综合展厅高4米,长30米的陶瓷主题半景画,让游客们置身其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经历了八千年前陶瓷文化灿烂至今的辉煌。

中华九鼎中华九鼎

  从新石器末期的蛋壳陶、北朝青釉莲花尊、宋代问世的雨点釉、影青执壶、绞胎瓷、定窑碗等一件件稀世珍品到现代展品按不同用途和艺术风格陈列的:建筑陶瓷、园林艺术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现代陶艺、刻瓷和高科技陶瓷,将淄博陶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和发展成就一览无余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淄博的陶瓷雕塑,在造型和釉色装饰上皆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各种瓷雕人物、动物,也都是千姿百态,玲珑精巧,深受人们喜爱。如宋瓷之美,虽未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是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 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明清御窑厂的产品,造型规整端庄雍容肃穆,工艺严格考究,图案缜密繁华。其彩瓷,虽浓妆艳抹而不失庄重;其青花,虽色调清朗而不失富丽,是花团锦簇,异彩纷呈的华贵之美。

  陶瓷从实用品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构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糅入了大量优秀文化元素,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为一身,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符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古瓷震惊四海 淄博陶瓷名扬海内外

  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八千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陶瓷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出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直至近代,淄博陶瓷在制作及生产工艺上又有了巨大提升,更有中华龙瓷被誉为国宴用瓷。

  陶瓷本来是为实用而发明的,但随着质量的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日益增加。中国陶瓷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近100多万人,成为国内重要的陶瓷文化展示中心和陶瓷艺术品展销、拍卖中心,省内重要的陶瓷艺术教育和研究创作基地,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级旅游景点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开拓创新,开发出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竟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推陈出新打造地域文化“会客厅” 成就淄博靓丽名片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人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淄博作为中国北方的瓷都,素有“齐风陶韵 当代国窑”之美誉,而中国陶瓷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全的专业陶瓷馆,集陈列、展览、收藏、研究、销售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陶瓷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共接待了国内外大大小小代表团不计其数,有专家学者,陶瓷产区代表,也有外交使团,成为淄博的文化“会客厅”。

  陶瓷作为淄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许多人的就业问题。淄博科技人员不断实践科技、材料创新,研制出了五朵金花和骨质瓷,许多瓷种至今仍然是主打品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淄博的陶瓷产业尽管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但其地位在国内却是首屈一指,尤其是国家的党政机关用瓷一大半来自淄博。

  为了大众能够喜欢陶瓷热爱陶瓷,中国陶瓷馆增加了陶瓷制作体验区,扩大了观众休息区,购置了自动售货机,改造了临展厅,调整充实了古代陶瓷的展陈带,同时还向社会公开征集馆标。定期举办陶瓷设计大奖赛、精品陶瓷展以及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等各类展览活动,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陶瓷第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