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旅游 >新鲜旅攻略>生活剪子巷>正文

山东临淄出土罕见战国宫殿大门 宫殿被战火烧毁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2013年2月28日【评论0条】字号:T|T

出土的战国宫殿木门上彩绘图案清晰可见。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出土的战国宫殿木门上彩绘图案清晰可见。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从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一处考古工地获悉,去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对编号为“10号”的一处宫殿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一扇战国时期宫殿的大门,这在以往全国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

  记者26日在10号宫殿遗址考古现场看到,遗址位于古都临淄齐都镇的一片麦田中。

  发掘中,考古人员逐层剥离覆盖在上面的堆积物,惊喜地发现一扇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宫殿大门,尽管其木制门板已经腐朽,但是整体结构保存完整。门板表面保留红、白、黑三色彩绘图案。

  考古专家介绍,当时彩绘颜料一般由矿物质制作,可在地下长久保留。考古人员还从大门上提取到一块宽21厘米、高16.5厘米,体积硕大的青铜铺首,它穿透厚厚的门板,其中还遗留一段质地细密的木痕。

  经测量,该战国宫殿大门厚约10厘米,单扇宽1.55米,高2.78米。据考古队领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馆员魏成敏介绍,古代大殿规制与大门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是人们现在尚不掌握。

  大门保留至今殊为难得。考古人员说,“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都可能让它消失在2200多年的岁月侵蚀中”。

  10号宫殿大门上的青铜铺首,纹饰十分精美、清晰。采取中轴对称式构图,将2龙、6螭身躯交缠在一起,造型极具艺术想象力。

  如此精美、复杂的青铜建筑构件是怎么制成的?据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冶炼有陶范灌注法、失蜡法等,要达到如此精美程度都需要若干道工序。

  10号大殿发掘共出现形制可以辨认的铜铺首40余个,堪称本次10号宫殿考古发掘的又一大收获。据研究,它们都属于当年宫殿门窗的装饰构件,以前只在陕西省秦汉宫殿遗址发掘时才偶有发现,一次性出土如此多铺首,在我国战国时期遗址考古中绝无仅有。

  魏成敏分析,这些铜铺首的出现再次指向一个问题,当年宫殿被废与一场“突发事件”有关,大门被外力猛地抛下,被塌下来的建筑物就地掩埋,才得以保存至今。

  考古中还出土大量战国陶质建筑构件,如板瓦、筒瓦、瓦当等。其中板瓦最大的长80、宽36厘米。筒瓦一般长约44、宽约16厘米。两者皆饰有绳纹。

  近三十年来首次发掘齐故城

  考古队领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馆员魏成敏介绍,上世纪6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对齐故城进行大规模的勘探试掘,发现了一座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夯土台基,依据工作顺序命名为齐故城10号遗址。本次发掘是1984、1985年文物部门对齐故城排水系统发掘活动后近30年的首次,因此备受瞩目。

  本次发掘考古人员发现,10号宫殿中心夯土台基形状较复杂,主体为长方形,南部凸出,北部凹进,东、西两侧北部各向外延伸,平面大体呈中轴对称。

  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目前10号宫殿夯土台基的上部遭到严重破坏,所有遗迹荡然无存。因此台基上宫殿的准确形制、样式、体量已经无法弄清。在中心夯土台基周边,考古人员发现超过0.3米厚的淤泥层,据此推测,当年齐都这座大型宫殿的周围或许有园林规划。

  殿被毁或与“乐毅伐齐”有关

  考古发掘未现兵器遗物,证明曾遭烈火焚烧

  在10号宫殿台基处,留有大量板结的红烧土,像红砖一样结实,有的上面还带有密密实实的夯窝,推测是当年宫殿墙体被烧塌后所遗。另外还有大量经过“二次过火”的瓦块,有夹杂在堆积层中的炭灰,以及大量被高温熔化的铜渣滓,足以证明当年该宫殿建成后曾遭遇烈火肆虐焚烧。

  考古队领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馆员魏成敏介绍,古代宫殿起火被焚毁的事件并不鲜见,原因主要有战火、内乱、雷击以及失火等。经过初步研究,位于临淄故城内的这座10号宫殿,应为战国晚期被人焚毁,其建成时间则可追溯至战国中期乃至早期。

  尽管还没有充分的证据,但魏成敏倾向认为,导致宫殿被烧毁的原因,很可能与历史上著名的“乐毅伐齐”事件有关。

  公元前284年,强大的齐国被燕国等多国联军攻破,城破之后,双方在恢弘的10号宫殿处并未发生激战,气势如虹的乐毅指挥联合军,纵火焚烧了宫殿,以期从心理上震慑齐国。而齐国的统治者,已经在联军到来之前向东向南溃逃。此次考古发掘中,未发现铜剑等兵器遗物,似乎说明这一点。

  公元前279年,齐都临淄在被外军占领5年之后,由大将田单率军驱离敌军复国。

  魏成敏说,种种迹象说明,10号大殿被烧毁后不久,原夯土台基在经过清理之后,又建起新的大殿。到了汉代,宫殿基址上建起2座小型墓葬,其中一座发现陶罐,墓主身份地位均不高,另外出现汉代水井2处。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此时期宫殿已遭废弃。

  临淄曾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山东自古被称之为‘齐鲁之邦’,齐国影响力不啻鲁国,在我国东周时期,国力还明显超过鲁国,齐文化对后代山东文化传统以及中国文化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齐国依靠临海有渔盐之利和丝织品贸易,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临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晏婴曾向楚国君臣介绍,临淄城里人山人海,每个人挥一下袖子,就能汇成一片阴云,每个人甩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大路上往来的人更是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后世因此产生两个成语“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据不完全统计,源于齐国并为今人所常用的成语,就有上百个之多,像“百家争鸣”“画蛇添足”“依法治国”“以民为本”“坐而论道”……充分体现了齐文化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齐故城排水系统设计十分罕见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驻临淄工作站负责人魏成敏研究馆员介绍,文物部门1984-1985年对齐故城内排水系统的发掘,显示该系统设计合理、砌筑严密,既能够保证排水顺畅,也能够防止敌人借此爬进来,是排(取)水与城防相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在两千年前的城建中是十分罕见,也与当时临淄作为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在齐故城以外,临淄地区地下文物遗址历年来则进行了多次发掘。其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东周殉马坑的发掘,九十年代对田齐王陵的考古工作,都非常重要,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可以说,每次对临淄地区地下遗存的考古发掘活动,都会有重要发现面世。

  而相比临淄地区具有“地下博物馆”之称,齐故城更是汇聚了其中的精华。 (记者 乔显佳)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