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新闻大观园>正文

德国女孩青岛寻根 百年前中山路地价2.1元/㎡

来源:半岛都市报2013年3月17日【评论0条】字号:T|T

亚娜·希姆森来到位于广西路11号的楼内寻根,这栋楼是当时她曾祖父为欧洲的商旅人士、单身人士或小公司设办事处所建造的。   亚娜·希姆森来到位于广西路11号的楼内寻根,这栋楼是当时她曾祖父为欧洲的商旅人士、单身人士或小公司设办事处所建造的。
湖北路13号是当年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的住所。(小图为当年资料照片) 湖北路13号是当年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的住所。(小图为当年资料照片)
中山路与肥城路交会处的老楼院。(小图为当年资料照片) 中山路与肥城路交会处的老楼院。(小图为当年资料照片)

  3月16日,来自德国的亚娜·希姆森和男友等亲戚从湖南路出发,经广西路、中山路等老街寻找曾祖父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的建筑作品 。也许很多人不知阿尔弗莱德·希姆森是谁,但他最早设计 、创建的“里院”建筑形式却成为青岛特有的居住样本和建筑遗产。岛城文史专家王栋告诉记者,希姆森曾是青岛最为成功的房地产商和建筑设计师,从1899年到1914年,他的祥福洋行与总督府合作建成了大量住宅建筑 ,当时青岛几乎所有的建筑公司都为祥福洋行工作过。《希姆森回忆录》一书收录的一张1913年的地价图还详细标注了当时城区的主要地价,中山路每平方米2.1元,火车站周边每平方米1.8元。 

  重孙女寻根找到曾祖父百年前住所 

  “我的爷爷出生在青岛,从小我就听爷爷讲关于东方的故事,对中国充满了向往”,今年22岁的亚娜·希姆森生活在德国西部城市波恩,目前还是一名法律系的大学生,为了追寻先祖的足迹,她与男友及男友的姐姐一家人于3月14日来青游览 。3月16日,在青岛文史专家王栋的陪伴下,逐一参观曾祖父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在这里留下的建筑作品。 

  据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的自传《希姆森回忆录》中记载,希姆森1857年7月1日出生在德国汉堡,1879年4月,希姆森来到上海投靠他的叔叔,在叔叔开办的禅臣洋行工作。1898年,希姆森与老朋友赫尔曼·斯奈特拉格商定在青岛开办分公司,定名为斯奈特拉格·希姆森公司,中文名为祥福洋行,主要经营建筑与房屋租赁。 

  目前位于湖北路13号的一栋浅黄色外观的楼房是希姆森在青岛期间最主要的住所,据王栋介绍,这座楼大约建于1903年之后,希姆森一家人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希姆森在回忆录中记载了1914年9月18日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晚,战争爆发,因为担心房子被炸,希姆森一家人躲到了地下室里。当天,亚娜很想去曾祖父曾避难的地下室看一看,但目前这座房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没有找到通往地下室的楼梯。

  房地产巨头在青建了近百栋住宅楼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为何人?岛城的不少文史专家对他都不陌生,文化学者李明告诉记者:“他是对青岛的城市建设贡献非常大的人,他的公司在青岛建筑的楼房目前可查的有70多栋,而实际数目远不止此,夸张一点说早期青岛半个城都是他建的。” 

  希姆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也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在青岛建设初期,这样的人才非常稀缺,所以祥福洋行开业后,对欧式和中式房屋建设都很熟悉的希姆森受到了总督府的极大重视,公司甚至获得了总督府的参股。从1899年至1914年间,希姆森的洋行与总督府合作顺利,在海因里希亲王大街(今广西路)、伊莱娜大街(今湖南路)、弗里德里希大街(今中山路南段)等主要街道,建成了大量住宅建筑。希姆森洋行的所有建筑的草图均为希姆森本人亲自绘就,再交给建筑师加工。当时青岛几乎所有的建筑公司都为祥福洋行工作过。 

  据王栋介绍,希姆森的洋行一般都是先购买地皮,然后开发建设,再将成品楼出租或出售。当天,王栋带领记者和亚娜·希姆森一行人从湖南路出发,参观了一些当年希姆森设计建造的楼房。大约建成于1907年的湖南路15号至今保存良好;另一处位于广西路7号的住宅当时主要出售给较为富裕的欧洲人,一般一栋楼住两户人家…… 

  里院首建者将亚热带建筑进行改良 

  在1912年以前,德县路以南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有钱的中国人可以在此买地买房但也只能出租给欧洲人。而希姆森的建筑不仅局限在德县路以南,在当时正在建设中的大鲍岛华人城区,希姆森根据自己曾在东南亚 、厦门和上海等地生活工作的经历,将亚热带建筑形式进行改良,创新成一种新的商住形式。这种建筑形式分为两层,平面采用了四合院的形式,中间为天井,底层为店铺,二层为居住房。而当时,山东民宅均为单层平房。后来,一些参与建设的投资者,将其复制后推广到上海和华中地区。这种后来被统称为“里院”的建筑形态,成为希姆森的建筑遗产和青岛特有的居住样本。王栋告诉记者,希姆森当时在中山路、保定路区域建造的里院至今还保存着,中山路、德县路一段的里院住宅则已经被拆除。从希姆森当年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建造的里院非常超前,每一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而之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里院,独立卫生间就消失了。 

  王栋告诉记者,日本占领青岛后,1921年,希姆森与家人从上海乘船返回德国,1946年12月31日,89岁的希姆森在汉堡去世。亚娜告诉记者,出生在青岛的爷爷也已经于6年前去世,而亚娜的父亲将于今年秋天也来青岛寻根。 

  百年前地价中山路每平方米2.1元 

  根据岛城文史爱好者金山翻译的《希姆森回忆录》内容和整理的相关照片,记者还发现了一份1913年当时青岛的地价图。地价图分区域标明了地价,中山路每平方米2.1元,火车站周边每平方米1.8元,大鲍岛每平方米1.7元,安徽路每平方米1.2元,大窑沟则每平方米2元。大窑沟当时是华人商业区,谈及为何比一些欧人区的地价还高时,王栋说:“当时大窑沟区域建筑的容积率比较高,而欧人区除了建筑,还都留有大量的绿化面积。” 

  王栋和李明查阅资料认为,当时的“元”指的是德华银行发行的货币,一元约等于两马克。如今位于沂水路的胶澳总督府1906年竣工,总花费是85万马克。由此对比可见,当时处于建设开发阶段的青岛,为了鼓励投资,地价极为便宜。《青岛市志》的一份资料显示,1911年当年胶澳总督府的售地收入为 62.6万马克,地税收入为 15.5万马克。相较于1898年德占第一年的售地收入为 32万马克,地税收入1.1万马克,两者都有了大幅增长。 

  文/记者 王法艳 图/本报记者 何毅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