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佳声 本报通讯员 董颖华
一个亮相,一阵锣鼓,一出唱段,一个花腔,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自家面积不大的小屋里,人来人往,章丘市普集镇桥子村的“戏痴”老人许新廷和春节闲暇下来的村民们正热烈地探讨着有关戏剧曲目的表演。
这个正月,许新廷的演出日程排得挺满。大年初一晚上,他所在的桥子村组织了一场联欢会,观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当晚,许新廷一直忙着为戏曲配乐,虽然忙却格外开心。
许新廷出生于1940年,1954年便成为村里文艺演出队伍的主力,从1963起组建文艺演出队并为村民义务演出。他还自费组织成立了“戏友之家”,已连续举办“戏友之家戏曲演唱会”3次,丰富了村里的业余文化生活。
虽然家境贫寒,许新廷却热爱艺术、热爱戏曲表演。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普集镇袭家、井泉、桥子等村文化底蕴丰厚,群众都非常热爱戏剧,有“桥子村真蹊跷,斗子头玩狮子”的说法。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加之个人天赋和爱好,当时年仅14岁的许新廷成为村里文艺演出队伍的主力,成功扮演了吕剧《小姑贤》里的“小桂姐”,他对戏曲的痴迷由此开始。
从1963年起,他在闲暇时间学习京剧表演,组建文艺演出队,为村民义务演出。他跑到济南购买演出器材,演出队伍越来越正规,自己的演唱和表演功底越发扎实。1968年春节,大雪纷飞,许新廷和演出队义务为附近几个村庄的数百名乡亲演唱京剧、吕剧里的经典唱段。
2005年,65岁的许新廷因病住院治疗十几天,出院后,家人纷纷劝他放弃组织戏剧演出和辅导村民这些牵扯精力的事情。这时,袭家、井泉几个村的老戏迷来探望他,票友们谈笑间纷纷流露出扩大表演规模、吸纳更多戏剧爱好者的愿望。受大家情绪的感染,许新廷下定决心准备大干一场,在自家开辟排练房,成立“戏友之家”。看到许新廷兴致勃勃、干劲十足,老伴和儿女们只好再次支持他。许新廷夫妇先将自家十几平米的南屋打扫出来,自费投入几千元购置锣鼓、京胡、服饰、音像制品等。桥子村委也主动帮助他置办了桌椅、橱柜等家具,使“桥子村戏友之家”初具规模。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以许新廷“戏友之家”为演出主力的“桥子村春节戏剧专场演出”顺利举办。
随着许新廷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天都有十几名村民慕名前来请他指导唱腔和身段,老人感到“戏剧艺术后继有人”,那间十几平米的“戏友之家”俨然成为正规的排练房。同时,老人积极奔走,争取桥子、袭家几个村的企业家加大投资,支持他们的排练和演出,老人的亲友也出钱购置了演出服装、地毯、幕布等物品,完善了演出装备。现如今,“戏友之家”里已经有了全套的锣鼓、京胡和打击乐器,满满三大箱的演出服装和各类音像制品。“戏友之家”也已吸引到周围17个村的戏曲爱好者,成员由最初的几人增加到50多人。
2010年,在许新廷的指导下,首届“桥子村戏友之家农民演唱会”拉开了帷幕,桥子、许河、袭家等十几个村庄乃至官庄镇几个村庄的200多名群众纷纷赶来,《沙家浜》、《江姐》、《苏三》、《钓金龟》等经典京剧唱段,《小姑贤》、《借年》、《李二嫂改嫁》等吕剧片段,引得观众无不拍手称赞。到2012年,“戏友之家戏曲演唱会”已举办了三届。
去年8月,桥子村又新建了文化大院,院内舞台、戏曲排练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一应俱全。这下,“戏友之家”有了“用武之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赶在秋收之前,由村民自办的桥子村第三届“秋晚”开锣了。从9月11日到14日,由村民自编自演的32个节目连续四晚依次“露脸”,在十里八乡赢得了超高人气。那几天,作为“舞台总监”的许新廷忙前忙后,看到演出这么成功,老人内心非常满足。
现在,除了桥子村活动多,周围村庄的文艺活动也是一出接一出。“过了正月,附近的井泉村也要办晚会,到时我也要去帮着演奏打击乐。”许新廷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