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记者走进东营市市容环境卫生处,只见一排排橘红色的清扫车停满了小院。在一间挂有“张金海创新工作室”门牌的办公室里,张金海正埋头于一沓密密麻麻做满标记的绘图纸中,忙着完善“公厕智能节水多介质循环冲洗装置”设计方案,这是他将要申请的第17个国家专利。
中等个、黑瘦、有些腼腆,张金海那显著的肤色很容易让人猜出他的职业,但也易低估他的实力——已经手握16项国家专利的发明家。在山东,张金海是唯一一个有“创新工作室”的环卫工人。
说起正在研究的项目,张金海一下来了兴致: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同类设备,容易出现管道堵塞的情况,这套发明可以让化粪池污水经过简单处理,成为净化水,实现厕所内部用水自身循环。而且,利用泡沫封堵便池排污口,厕所内的异味也能得到彻底祛除。“以后,即便公厕建在家门口也不会因为异味难耐而扰民,可以掀起第二次‘公厕革命’。”
十年前,正是张金海用他的“张氏标准”给东营市的公厕下了全新的定义,掀起了东营市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厕革命”。
1993年,张金海从部队退伍成为一名普通环卫工人,扫大街、掏化粪池,各种脏乱臭的环卫活,他一个都没落下。“开始扫街时,我就喜欢改装清洁工具。”张金海说,别人扫大街想的是怎么把街面清扫干净,他满脑子想的却是:如何调节扫帚的角度?如何清扫最防尘?一把大扫帚都能拆拆装装无数遍,直至达到最省劲、最好用的效果。记者在张金海的办公室看到了各种“神奇”的环卫工具:可以伸缩变形的大扫帚、不用蹲下弯腰的捡拾器……
“就是凭着一副死脑筋的爱钻劲儿才上了搞发明的路。”张金海的老婆总喜欢这么揶揄他。
在所有发明中,张金海对厕所“情有独钟”。2003年张金海发明了“红外线公厕感应器”,实现自动感应出水冲厕,后来又发明了分体式红外感应便池冲洗器,将电磁阀与感应器分开,放到一个固定的管理室里,解决了电磁阀不易安装、维修,容易发生腐蚀、冻裂的问题,还实现了75%的高节水率,东营市东城区30个公厕都实行了这种改造。
除了公厕,2008年开始,张金海有了一块新“阵地”——生活垃圾处理场。记者随张金海来到位于距离东营市东城区市中心12公里的一处近郊垃圾场,眼前是各种生活垃圾堆成的一座座五颜六色的小“丘陵”,迎面扑来一股说不清的浓重酸腐恶臭味,熏得人头晕目眩,还没到夏天,这里已经苍蝇满天飞,远处一座小山上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还冒起了一缕缕白烟……
如今,张金海现在天天都要泡在这些垃圾堆里,指挥调度如何处理垃圾,每天回家,女儿都叫他“臭爸爸”。山下的垃圾检测站是个只有几个平方的小板房,48岁的环卫工人赵善军说,“刚来了,谁都犯恶心,但金海每天比我们来得都早,这活儿不光是脏,还是个技术活儿,怎么倒车最省劲儿,往哪填埋最方便,都是他教的。”
与一堆垃圾做伴,张金海也没忘了搞个小发明。针对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原水罐在冬季经常因为低温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他在垃圾渗滤液的原水罐中加入提升水温的热交换系统,现在东营市垃圾场原水罐中的进水温度可以常年保持在15度以上,这套设备也成了当时江北唯一一台全年不间断运行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
“说实话,我的发明并不高深,都是实用性专利,每一个留心的人都能做到,现在就觉得自己文化知识有限,等工作不忙了,真想多充充电。”张金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