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7日的山东省济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济宁市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81.14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13%,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2.4万人。从数据看虽提升颇多,但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依旧突出,尤其是相对周边城市,济宁中心城区的经济带动力弱、辐射功能欠缺的弊病较为明显。
山东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指出,中心城区要按“一城四区、竞相发展”格局,全力拉框架、扩规模、提品质,形成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区改造,以水系改造、运河和湖区为载体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及空间结构。
力促中心城区扩张成为济宁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的重中之重,将牢固确立济宁城区在市域城镇体系中的首位城市地位。济宁中心城区究竟该有多大?基于城镇化追赶战略的需要和济宁的现实条件,济宁市初步确定至2015年济宁市城市用地规模达到144.5平方公里、建成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40万左右。
“小马拉大车”倒逼中心城区扩建
“弱中心、强县市,咱们这是‘小马拉大车’。”山东省济宁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刘海涛说,相比周边地市的中心城区,济宁大市小城造成了中心城区发展较弱、带动辐射功能差。
这不仅表现在市辖区GDP和财政收入低于邹城,人均GDP低于邹城、兖州和曲阜上,还表现在城市特色中心城区平淡、县市却鲜明上:曲阜是孔子故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兖州是我省交通枢纽和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现代化工贸城市;邹城是国家能源基地、省循环型经济强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孟子故里。“不论是工业产值还是知名度,济宁中心城区都不突出。”刘海涛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济宁因全城压煤,中心城区发展受制于国家能源战略,以至扩不出去、拉不开框架,城市化只能靠被动地增加人口密度。”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郭成宽表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济宁被锁在37平方公里的小框框里,人口密度已与济南、青岛等城市中心聚集区的超高密度相近。
“2000年前后,济宁和周边城市是齐步走,现在却已被甩在后面。”郭成宽说,周边有突破菏泽(2004)、日照精品钢铁基地(2007)、沂蒙革命老区建设(2011),而济宁未纳入任何国家或省级战略区,加上山东省沿海优于内陆、北部优于南部的传统格局,陷入了“不蓝不黄”的政策及经济洼地。
“其实我们是有发展条件的,但缺乏整合,严重影响综合实力的发挥。”郭成宽认为,济宁要发展,靠中心城区带动全局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当然,虽然城镇化追赶时不我待,但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一味追求数字,中心城区这个‘蛋糕’做多大、怎么做,得综合考虑城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及新区建设等因素。”
基于城镇化追赶战略的需要和济宁的现实条件,山东省济宁市初步确定至2015年济宁市城市用地规模达到144.5平方公里、建成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40万左右。基于此,要求济宁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每年拓展8平方公里以上,并按照城镇化每平方公里自然增长1万人左右的标准、新增人口10万人以上。
近两年,济宁市不断拉开中心城区发展框架,特别是以承办第23届省运会为牵动,一批重大城建工程加快推进。未来5年将是济宁市快速发展的时期。
功能分区清晰实现错位发展
“济宁中心城区应是城市政治经济中心、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郭庭良介绍,过去,济宁主城区功能分区不明显,职能杂糅,无法实现区域间分工合作、聚散并蓄的累加效应。
如今,在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城市发展战略带动下,北湖新区将发展成为济宁城市主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和生态宜居新城;滨河新区将成为中心城区西跨的新载体,发展商务商贸物流;济北新区即任城行政中心,着重发展商贸、文教、居住;东部高新区则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新城。
功能分区明晰了,下一步就要从各项细节入手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在建设用地方面,山东济宁将按照“集中建设、凸显新区中心;以新区建设为主,兼顾旧城更新,推进城市整体框架的构建,确定近期重点用地的建设。“我们的规划中,新增土地供应空间分布集中在城市空间拓展区,与城市近期整体空间发展思路吻合;存量土地分布集中在任城区、市中区范围内,也是老城改造的核心。”郭庭良表示。
那每年10万人的城市人口增加又从何而来呢?郭庭良分析,人口增加主要有三种形式:机械化生产造成劳动力剩余、土地托管流转后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人口转成非农业;挖煤塌陷地造成的被动城镇化,以及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岗位成城市人口。
“但是不能说搬进城里生活了就完成城镇化了,要以提倡‘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追求的是健康的城镇化。”郭庭良说,像济宁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容易患上交通拥挤、上学难、就医难、商贸物流不完善等“并发症”,因此要推进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外环、路网、车站等道路交通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满足民生需求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福利设施等公益性设施机构建设。这些都是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当然,我们也希望在户籍改革制度上有所突破。”
刘海涛指出,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空间和人口的增长在规划引导的同时,还应该符合一般性的城市发展规律,并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中心城区的规划只是一个方向和引导,要把规划变成具体的建设,离不开规划部门和执行部门的协调配合,只有既科学又可操作,才能确保中心城区的建设坚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