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到10月份,是青岛这座滨海城市一年之中游客最多、景区爆满的旅游旺季,但其他月份却是“愁米下锅”。长期以来,“冰火两重天”是青岛旅游结构中一个难解的困境。然而近几年来,岛城的导游们却发现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了。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越来越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完善,青岛旅游已走向“淡季不淡”。
导游:过年后只休了一个周末
孙婷,28岁,已经在导游岗位上工作了8年时间,用她的话说,对于青岛大街小巷已经是烂熟于心。前些年,一到旅游的淡季,过个悠闲双周末,休假出去旅游,都不是难事。
可是,这两年,孙婷明显觉得自己的休息时间少了很多。“现在淡季来青岛,冬天可以滑雪、泡温泉,还有方特、宝龙这种大型游乐场,室内的还有博物馆、名人故居游览,我们根本闲不着。”孙婷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回来后到现在就休了一个周末,其余所有时间都在带团,先是温泉滑雪,接着是各种采摘节,忙得她不亦乐乎。
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区,是孙婷经常带团去的目的地之一,酒店与海洋温泉相联通,附近有奥特莱斯商业街可以购物,喜欢文艺的还可以到天创大剧院看演出,临走时到海鲜大世界逛一圈就能买到特色海鲜,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度假区副总经理蓝于平告诉记者,区别以往简单的观光游,游客来到海泉湾多数都会“住下来”,游购娱一体化的度假项目很受欢迎。“我们开业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接待了十万人。”
导游们忙了,景区的游客也确实多了,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根据青岛市旅游局统计,截至今年,青岛市一季度接待游客人数连续三年递增10%。
两大战略有效缓解淡季尴尬
如何让青岛走出旅游淡季困境,把单纯的观光游变成滨海观光与名城文化游览,是青岛旅游部门这几年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实施旅游大项目建设拉动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是青岛旅游正逐步走出淡旺季分明困境的关键。
如今已投入运营的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区,就是青岛十一五期间建成的重点旅游大项目,除此之外还有方特梦幻王国、凯宾斯基、金沙希尔顿等119个重点旅游大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达299亿元。
这些项目,种类多、规模大、分布广,涉及度假休闲、文化观光、海洋旅游、乡村旅游、高星级酒店、餐饮娱乐购物、旅游基础设施等多个种类。项目分布则形成了以青岛主城区为中心,向东海岸蓝色硅谷核心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东西两冀延伸拓展,向胶州、平度、莱西北部纵深辐射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乡村旅游方面,青岛加大了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的扶持力度,成功创建了城阳超然农业旅游区、莱西湖生态休闲区、平度大泽山盘龙山庄等40家省级工农业示范点,崂山凯旋四季庄园、城阳区红岛休闲渔村、胶州市九龙山山庄等47家省级农家乐,平度市云山镇、胶州市李哥庄镇、即墨温泉镇等22家省级旅游强镇,崂山区北头社区、平度市谭家夼、胶州市大窑村等19个市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初步形成了渔家风情、休闲山林、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休闲等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诸多项目建成后,不仅利于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更推进了发展高端旅游的目标,改善了青岛市旅游“南部热北部冷”、“夏天热冬天冷”、“白天热晚上冷”的“三热三冷”局面。
“三城两线”大旅游加快转型升级
近年来,青岛市旅游总收入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相当于全市GDP的10%,2012年实现游客接待量5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0多亿元。
“产业集群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青岛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主要是将青岛由滨海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青岛市旅游局局长崔德志分析,目前,培育和打造青岛滨海旅游度假集群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在以崂山、即墨包括蓝色硅谷为核心的东部城区已经建成了港中旅海泉湾等度假设施;西海岸也已汇集了凯宾斯基、福朋喜来登等一批国际品牌酒店。但总体上看,这些区域与休闲度假的要求还不适应,作为休闲度假的基本元素功能还不够完备、服务保障能力还比较弱。
下一步,青岛将着力加快构建“三城两线”的空间布局,打破旅游资源和产品过多集中于沿海一线这种不平衡的原有格局。其中,东、西“两城”重点培育打造休闲度假集群;北城重点发展动漫娱乐、大型会展以及乡村游、生态游等现代新兴旅游业态。黄金海岸线突出抓好邮轮、游船、海上演艺等现代滨海旅游提档升级;拓展大沽河生态景观带旅游功能,沿线培育打造特色旅游镇、村,推进发展特色乡村生态旅游。
针对海洋旅游这个老大难,青岛还出台了《青岛市海洋旅游发展纲要》,计划从滨海休闲度假、海上旅游、海岛游、邮轮旅游、海洋文化、海洋节会、海洋体育、海洋科普、海洋美食九个领域,鼓励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海洋旅游品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李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