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旦精子库百余名捐献者均35岁以下,总合格率不到10%
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自2018年6月6日运行以来,至今已满四个月。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日从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获悉,捐精志愿者至今已超过百人,总体合格率不到10%,捐精志愿者多来自高等院校、外企、银行和国家机构等,有未婚人士也有已婚人士。无论是捐精志愿者或接受人工授精的夫妇,身份资料都绝对保密,档案也将被妥善保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只有不到10%的捐精合格率,但专家特别强调,捐精不合格并不影响生育,两者标准不同,精子库对于精子质量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的检测标准。同时,要成为合格的捐精者需要层层筛选,精液质量仅仅只是其中一方面,身高、年龄、学历、心理、遗传史等都有限定。
捐精者中不乏高学历,年龄绝大多数在30岁左右
为何要捐精?什么样的人群会捐精?
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男科专家江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捐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一些不孕不育家庭,这部分占据大多数;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自身精液的保存,如部分肿瘤病人等,此外也可用作科研。
“目前,前来捐精的绝大多数在30岁左右,没有超过35岁的志愿者,他们的身体状况都还很健康。”江峰说,确实有一些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为了帮助不孕不育的家庭,加入捐精队伍,其中不乏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有一些医学生、企业白领等。
也有一部分人将捐精过程当做一次孕前检查或精子质量测试。“我们在筛查的过程中发现,捐精者中有单身人士,也有夫妻结伴而来,女方会直接表明是想让丈夫做一次孕前检查。”精子库一名接待员表示。
上述接待员表示,大学生群体是精子库重点招募对象之一,目前占捐献者约两成,医学院学生相对较多。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对捐精的认识更深。
此外,企业白领也不少,“很多白领带着疑问来捐精,不知道自己精子质量好不好,又感到工作压力大,害怕影响精子质量,筛查时常会问‘倒夜班是不是会影响精子质量’等问题。”上述接待员表示。
截至目前,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的捐精者已经超百人。“在中国自愿供精的人虽然有增加,但与国外相比远远不够,这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着极大关系,毕竟捐精精子不能简单等同于义务献血或者捐献角膜、内脏器官,后者是为了挽救生命、挽救健康,而捐精则意味着创造新的生命。”江峰说,他们也曾尝试着针对大学生群体,去校园投放宣传资源,但因为传统观念束缚,公开的宣传活动很难进行,在校园内张贴资料时也常会因为“显眼”,不多久就被揭走,一些宣传单也只能偷偷贴在男生宿舍门口。
捐精不合格并不等于无法生育
“尽管目前运行下来,百余名志愿者仅仅只有不到10%的合格率,但并不代表捐精不合格就无法生育,或是生育能力低下,两者不能划上等号。”江峰强调,不少捐精不合格者会在筛查失败后丧失生育信心,但其实精子库筛查的标准远高于一般孕前筛查标准,“以精子密度作为衡量标准,一般要求达到1500万/ml即可,但精子库需要达到6000万/ml才符合捐精条件。”
精液质量也仅仅只是筛查的一部分。
江峰说,精子库更多考虑供精者的综合因素,要求身体健康、智商较高,还要心理健康,年龄在22-45周岁,身高165cm以上,也要求从未在其他精子库捐献过等。按照规定,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首先会对供精者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检查,从智力、血型、肤色、身高到家族遗传病、传染病、性病等多方面,并且记录他们的身高、脸型、口型、鼻型、眼型(单或双眼皮)、耳型等,其目的是帮助不育夫妇进行备选;之后,需接受遗传学方面的家系调查,曾经有志愿者就因为三代以外旁系血亲的疾病,而在最初的问卷调查环节“落选”;最后,精子库的心理专家还要与供精者面谈,判断此人的性格、心理是否有缺陷,是否偏执,进行全面的心理和精神疾病评估。上述筛查全部合格才可以开始正式捐献。而捐献结束后半年,还要复查一次血液HIV等项目,随后才算是结束捐精全过程。
“一份合格的精液,需要经过冷冻、复苏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后才能供给受精者使用,因此对精子活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高之又高,自然的孕精过程往往简单得多。”江峰说,即便是顺利经历过生子过程的捐精者,也有可能会在捐精的道路上“遇挫”。
当前,国内精子库紧缺、呼吁捐精的新闻不断在媒体上出现,然而精子库到底紧缺吗?对此,江峰表示,当前精子库储存的精子数量并不少,但供需不匹配,需求者筛选要求和标准也相对较高,因此才造成“紧缺”。
江峰表示,尽管当前国家卫生部门没有规定捐精者需要大专学历以上,但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的捐精要求中就有一项,要求学历大专以上,“这主要是根据大多数需求者的要求来定的,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志愿者捐献出的精子不会浪费。”
而对于捐精后带来的伦理问题,江峰表示,精子库的规定与国际同步,每个捐精者最多可使5个妇女妊娠,按权威资料推算,在2400多万人口的上海,按这样的比例将来发生近亲婚配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