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德州,从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影视创作的热情已澎湃涌动。尤令人可喜的是,一大批以“德州人、德州事、德州景”为题材的原创影视作品频频进入人们视野,且不乏屡屡斩获省、国家乃至国际大奖的精品力作,截至目前,德州市各类电影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得百余个专业奖项。影视产业,已经在德州文化产业中崭露头角。

  8月11日,第二届“美丽德州影像节”颁奖典礼将如期举行。这项发起于今年3月份的征集评选,自通知发出,在短短十余天时间,就收到来自13个县市区多达203部影视类作品。经过专家评审,53部作品入围,并产生了18个单项提名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大大超越首届。”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相关负责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报送的作品中,除了大批高质量的微电影,还出现了《这都不是事儿》《棉花白了》等由德州籍主创人员参与并取景德州的6部大电影,均在院线或CCTV6播映。 ”其中,德州作家董爱红编剧、部分取景临邑县的《棉花白了》,曾获得2015年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代表了德州影视创作的新高度。

  这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豪颇为期待:“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影视产业有望成为德州市文化领域的一张新名片,而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德州市邻近影视业集聚发达的京津地区的天然优势,也将促使影视业成为德州文化产业融入京津的重要切入点。 ”

  德州人、德州事、德州景

  明月湖牌坊、九达天衢牌坊、世纪风、长河公园、减河、锦绣川、运河……去年,德州市首部数字系列电影《这都不是事儿》中的《“大师”驾到》《二爷的“阵地”》《迷失的“黑马”》相继在CCTV6播映,当具有标志性的德州景物闪现在镜头里的时候,电视机前的很多市民激动不已。

  这部由市委宣传部、德州日报社、德百集团、北京华沣艺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数字系列电影共有5部,所有取景基本都在德州市完成,电影里涉及到的地名全是德州市真实地名,主演郭丰周也是土生土长的乐陵人。

  电影在央视的播出,将德州的美景和风土人情全方位地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无疑给全国观众一个了解德州风土人情的机会,对于提升德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德州人、德州事、德州景”已不止一次借助影视媒介走进全国观众的视线。2014年宁津开拍的57集电视连续剧《大刀记》,就是根据宁津已故作家郭澄清的著名长篇小说《大刀记》改编,第一集的首个镜头,宁津杂技、哈哈腔、三大名吃就来了一次集体亮相,其中,还融入了宁津剪纸、蟋蟀、弹鼓舞等特色文化元素,大柳镇李满碧霞祠、柴胡店镇千年古槐均得到较长时间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大刀记》鲜明提出了“弘扬大刀精神,全面展示大刀文化”的主题。“《大刀记》融进了宁津的义字精神,彰显了我们地域文化的厚重,通过观看电视剧,我感到亲切,也为身为一个宁津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宁津县观众杨承田说。

  在宁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久生看来,大刀精神是宁津人民、德州人民心中的一团火,《大刀记》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将把宁津人民、德州人民心中的那团火烧得更热、燃得更旺,一代一代传播下去。

  李文豪认为,“德州元素”在“大制作”中出现,激发市民对本土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的同时,对德州影视产业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既鼓励了更多的影视创作者聚焦、开掘德州市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在全市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影视创作氛围。 ”

  被看好的影视产业潜力

  “在全国互联网电影界,德州占有一席之地。 ”谈及德州市影视产业的现状,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刘晓东颇为豪迈。

  早在2006年,德州就有人拿起DV,拍下了德州市第一部DV电影。至2011年,随着国内网络电影的萌动,这种低门槛的准入艺术形式,激发起“草根”参与影视创作的热潮。那时起,德州市诸如《德州爱情故事》《老爸》《青春骊歌》《如果爱忘了》等一批优秀的原创微电影相继登网传播,不少还收获了千万级点击量。2014年,在美国和加拿大16家中文卫视首次播出的第一部中国微电影,也是德州市原创作品。

  叫座的同时,也赢得业界极大肯定。近年来,德州市大量微电影作品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深圳国际微电影节、西安金丹若国际微电影节、旧金山亚洲学生微电影节、全球华人非常短片盛典等国内外专业微电影大赛中获得数十项大奖。“与国内业界交流,很多人非常惊讶德州竟有这么强的创作能力。 ”据刘晓东介绍,目前德州市具备影视创作能力的公司已达80多家,其中,15家可以制作成熟的影视作品。

  虽然这离形成规模化的影视产业尚有差距,但足以说明,德州已经具备了一定根基,保持这一势头发展下去,必将带动影视产业链的延伸。况且,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德州靠近京津等影视业发达地区的天然优势,其蕴含的巨大机遇尚未充分释放。

  值得欣慰的是,无论从官方还是到业界,借力京津辐射带动作用的共识已经形成。 2015年,德州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德州微电影艺术节”,是山东省地级城市首次举办的全国微电影赛事,共征集作品962部,涵盖了中国微电影创作的优秀作者。此外,很多曾供职于京津大型影视公司的人才,也陆续选择返乡创业。“很多人经历过专业剧组的磨练,这给德州影视业发展注入了更强大的能量。 ”刘晓东说。

  厚植影视产业发展土壤

  随着第二届“美丽德州影像节”即将落幕,另一场更值得期待的电影文化盛事――首届“中国互联网电影周”主题活动即将上演。“‘互联网电影周’这一概念,德州是首倡者。 ”李文豪告诉记者,“互联网电影周”启动于去年12月,将持续至今年9月,涵盖优秀互联网影片征集推选、互联网电影产业交流研讨、“中国互联网电影周”主题活动等多个版块。目前,征片活动已经结束,共征集互联网电影长片300多部,短片1500多部,并面向全国招募了100名大众初选委员会成员,今年5月6日,还举办了“中国互联网电影”发展论坛。“国字号”互联网电影盛会缘何落户德州?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许柏林认为,德州在影视产业发展模式上,已经有了纵深的设想,从产业、平台到人才的培养方式、评奖机制等,都有成熟配套的想法。

  而对于德州市来说,这将成为推动影视产业跨越发展的良机,即以“电影周”为龙头,牵引形成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事实上,无论是微电影艺术节、影像节还是互联网电影周,都是从全市层面为影视产业的发展营造着良好生态。

  在李文豪看来,这些活动将起到很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作品评选的过程,就是挖掘精品、调动影视创作热情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培育本土影视文化公司做大做强,擦亮影视产业这张文化领域的新名片,促其成长为德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这样的设想,已经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眼下,“德州互联网电影创作基地”正在董子文化街拔地而起,现已有20余家影视文化公司入驻,中国互联网电影博物馆的建设也已经提上日程。而随着基地影视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多实力影视文化公司入驻,这里有望被打造成全省互联网电影产业示范基地。

  来源: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