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医院胸透室特别告知胸透时需用防护用具。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已成为公众健康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中国体检行业以超过25%的增速增长至940亿元。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体检市场的日益开放和发展,体检行业也是乱象丛生。

  体检套餐繁多,收费眼花缭乱

  济南市民魏先生的父亲去年刚刚退休,老人虽然闲了下来,但每天仍是烟不离手酒不离口,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魏先生对父亲的健康很是担心,便想让老人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不关注不知道,一打听竟然这么多项检查,并且套餐价格差距很大,同样是老人套餐,贵的上万,便宜的却只有几百元。”魏先生说,贵的套餐检不起,便宜的套餐感觉不全面,真不知道该怎么选才好。

  “在体检经历中,你都遇到过以下哪些问题?”齐鲁晚报近日发起了一期关于体检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吐槽”最多的是“检测过程不严谨,有病检测不出来”,其次是“体检套餐繁多,收费混乱”。不少市民认为,有些体检机构,走马灯似的体检方式很难得到准确结果,查也就图个心理安慰。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对体检本身市民都表示认可,但对检测的效果却都抱有怀疑态度。

  46岁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单位每年组织一次体检,但感觉基本没啥用,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总感觉应付成分多一些。“我们单位都是年中体检,临近年底的时候准备自己再仔细查一次。我上网查了查,这么多套餐,根本不知道咋选,关键是太贵了!稍微全面一些的检查就要三四千,就算体检好处再多,这钱花得也心疼呀!”

  市民王先生有次去韩国体检,体检结果显示他有“不宁腿综合征”。“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查出来的。在国内体检了N次,从来没有查出来过。我觉得体检也就那么回事吧!”王先生说。

  换两项贵一万多,搞不懂该不该查

  记者咨询了几家医院的体检中心和体检连锁机构,发现检查项目套餐众多。在济南一家三甲医院官网上,挂有普通套餐、白领套餐、儿童套餐、老年套餐等13种。记者点开老年套餐发现,里面又分为了A、B、C、D四种套餐,A套餐价格相对便宜,为700元,D套餐价格最高,为16000元,价格相差了20多倍。

  同样是老年套餐,只有一两项不同,价格就差距悬殊。在功能检查一栏,D套餐仅仅用“PET-CT”和“320排CT”替换了C套餐里的“头颅CT”和“肺部CT”,价格立马涨了1万多元。

  山大二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斌告诉记者,PET-CT是目前世界上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相比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CT、MRI检查等,PET-CT更能准确、全面判断治疗效果。

  “做一次PET-CT至少七八千块,普通老百姓谁受得了?我认为,这个要根据自己情况来定,体检只是对疾病的初步筛检,发现疑似病变了,才做进一步检查,所以正常情况下没必要上来就用多么先进的仪器。”刘斌表示,很多疾病可以通过体检项目发现异常,不过,体检并非花费高或项目多就一定最好。体检应当按照不同人士的年龄、职业、家族病史等情况,组合项目。

  体检时拍胸片,防护服成摆设

  说到体检,市民刘女士不禁想起自己去年的一次经历。在拍胸片时,她下意识地拿起角落里的防护设备往身上穿,“你干吗呢?不用穿,站上去就行!”隔壁控制室医生通过喇叭向她喊道。

  刘女士事后越想越不对劲,“胸透室外面就贴着‘必须穿戴防护用具’的受检须知,这通知是给谁看的呢?”

  记者走访城区多家医院放射科和体检机构发现,虽然门外都贴有明显的标示提醒,防护用具也都一应俱全,但使用的几乎没有。记者采访排队等候拍片的几名患者,均表示不知道拍片要穿防护服。我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开展介入放射学与其他X射线影像诊断的工作场所,应当配备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对邻近照射的敏感器官和组织(眼睛、甲状腺、性腺等)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五大不靠谱体检”需正确看待

  网上曾流传一份“五大最不靠谱体检项目”,这份榜单包括“X光片查肺癌”、“彩超查前列腺癌”、“血钙检测儿童缺钙”、“红外线查乳腺癌”和“化验指标筛查胃癌”。

  “这些说法虽然偏颇,但还是有些道理的。山大二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斌分析说,比如X光片,由于其分辨率低,因此检出率比较低,早期肺癌比如5㎜以下的根本发现不了。省立医院儿科医生李桂梅称,不少家长认为,抽血测微量元素,血钙正常,孩子就不缺钙了,其实看儿童缺不缺钙,验血不应作为主要的确认方式,更多的还是要靠临床观察和经验来判断。对于化验指标筛查胃癌,山东省肿瘤医院主治医师陈明表示准确性不高,仅可作为初筛。

  刘斌表示,虽说这“几大最不靠谱项目”说得在理,但并不是说这些在体检中一无是处,它们虽说不是很精确,但目前来说相对收费低,民众容易接受,并且只是初步筛查,了解了个人身体的基本情况,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不同群体要选择不同检查项目

  千佛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吴红彦建议,非疾病人群,建议每年甚至半年接受一次基础性检查,排查身体健康隐患;已查出疾病的患者,应将体检时间缩短,最好3到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18至35岁的非疾病人群,一般基础检查套餐即可;35-45岁人群建议在基础检查套餐中,增加骨密度、心血管、肿瘤等适龄项目;45岁以上人群除基础检查外,重点建议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病、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筛查等。

  也有医生认为,体检项目,有些如乙肝五项、胸透等没必要年年检查,两三年检查一次即可,“建议体检机构、单位重新规划体检项目,从普遍体检到个体体检,每个年龄段检查的项目有所不同,每年的体检项目也不应一样。”另外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在选择体检机构和套餐时,千万别偏听偏信,掏腰包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落入五花八门、华而不实的体检圈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焦守广 实习生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