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4月,已经49岁,按照当时的政策马上要提前离岗的刘昌法主动请缨,成为淄博市驻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的第一书记。三年时间里,他通过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的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去年6月,刘昌法再次主动请缨,成为派驻博山区石马镇西沙井村的第一书记,继续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大众网记者从与刘昌法有关的四个特殊的红色印记入手,记录这位优秀“第一书记”的精准扶贫之路。

3月22日,淄博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法回到上小峰村,给宋远荣大爷送药。 3月22日,淄博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法回到上小峰村,给宋远荣大爷送药。
在上小峰村,加入村集体的旅游公司,发展农家乐的村民已达50多户。 在上小峰村,加入村集体的旅游公司,发展农家乐的村民已达50多户。

  大众网淄博4月1日讯(记者 王磊 马俊骥 赵洪栋)“膏药得放温水里煮,不能再提重的东西了……”3月22日上午,在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淄博市派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法沿着一段七拐八弯的山路,来到一座没有围墙的老院子,这里是五保户宋远荣家。几天前,刘昌法得知他手腕骨折疼得厉害,托朋友从桓台买了正骨的中药,借着送药来看看两位老人最近生活怎么样。刘昌法说,与相亲们生活了三年,跟大家有感情,特别是许多贫困户,他还是禁不住时常想回来看看。

   从“飞蝗”到“蚯蚓”,43个“红手印”见证帮扶情

  对于刘昌法所说的“感情”,记者从一封按满43个红手印的挽留信上找到了一丝印记。这封信是2014年,当刘昌法驻村满两年即将被调回原单位时,村民们集体给上级组织写信,希望他能继续帮扶上小峰村。一共有43户村民代表签名,按下了43个手印,这其中就有63岁的宋远仓。宋远仓说,刘昌法是个“腿很勤”、“重感情”的人,村周围有些山名或美景,村里人甚至都说不上来,刘昌法都知道。他还经常到村民家里和老百姓拉呱,给贫困户送油送面,得知他要走,大家都想留住他。

  这份挽留信对于刘昌法来说,意味着太多。2012年,刘昌法刚驻村时,包括村支书牛占月在内的许多村民都以为,他是来“镀金”的。“当时看到上面派来一个年过半百的小老头,我心想,咋不派个年轻能干的来,又一想,这些都是‘飞蝗’,先拉回去再说。”回想起第一次在镇上见到刘昌法时的情景,牛占月笑着说,他以为刘昌法在村里住不上几天可能就走了,但事实证明刘昌法不是“飞蝗”,而是一条松动了该村贫困土壤的 “蚯蚓”。

  “飞蝗不单是落一落地就飞走了,也蕴含着一种带来麻烦的意味。”刘昌法说,听到村民的议论后,他决心严格按组织要求驻村,不到一个月就把全村189户走了个遍,工作局面迅速打开了。“能感觉到村民的态度在改变,特别是老人,你真是给他一点点好,他忘不了你。”刘昌法举例说,上小峰村有一位徐大爷,之前走访时对自己并不热情。有一次下大雨,他到徐大爷家查看危房,发现北面一堵墙在雨中眼看就要坍塌,他马上联系村里干部,派人进行了清理。从那以后,刘昌法感觉徐大爷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刘昌法觉得,村民们是用一种报恩的心情来对待自己,这也是他当时决定继续留下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