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本”里的人生抉择 实干回报百姓恩情

  如今,在刘昌法租住在西沙井村的平房里,记者还发现了一摞红色封皮的日记本。刘昌法说,这是平时的手记和工作日志,4年来他每天都坚持写,已有 11本40多万字,其中的酸甜苦辣将成为他退休后的一份美好回忆。

  “这三年,可以说我是在吃着老百姓的饭干工作,我不能不努力地干。”在2015年1月25日的日记里,记者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刘昌法说,当时感觉快被调走了,过去的一切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眼前闪现。

  “他的耳朵背的非常厉害,一个快70的人了,他跑了好几个山头才把药弄来,天已彻底黑透了。你说当时我是一种什么心情?”刘昌法激动地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上小峰村一位年近七旬的赵大叔听说他得了湿疹后,主动为其上山采药,回来时已经晚上八点多。

  同时,他还想起了2014年的6月15日那天上午,他的妻子带着几个朋友来村里玩,结果半天来了6户老百姓给他送菜、送鸡蛋。这让妻子的几位朋友大为吃惊,一直追问“你是怎么在村里为的人?老百姓为啥对你这么好?”

  “当时我也没有过多的解释,因为和老百姓的感情,它不是说一句话、半句话就能表达出来。”刘昌法说,这种感情是通过平时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与老百姓频繁的接触当中结下的,要想赢得老百姓认可,绝不能说空话、放空炮。他举例说,自己刚驻村的时,村民们正为修塘坝水泥不够用犯愁,他马上和单位联系,两三天之内就帮助联系了35吨水泥,两个塘坝建设顺利竣工。这个事虽然不大,但是老百姓看到了“第一书记”帮扶的力度。

  “在我接近天命之年、面临提前离岗,又做出了人生后半段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我要到农村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点实际工作,即使干不了大事,至少也能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如今,翻回2012年4月11日这页开篇日记,刘昌法说,当时许多亲友都不理解,觉得一个年近半百、都快临近提前离岗的人,报名“第一书记”图个啥。但在他看来,这几年自己多少为乡亲们干了点事,还借机锻炼了一下身体,挺值。

   贫困户有了“分红证” 产业扶贫更“精准”

  “不仅要整村脱贫,‘老弱病残’这些贫困户脱贫也要有保底机制。”在采访中,谈及上小峰村通过农家乐生态旅游产业实现整村脱贫的路径时,刘昌法的言语中透露着一种自信。他向记者介绍了与村民收入密切相关的两个小红本,一个是《贫困户分红证》,一个是普通村民的《股权证》。

  刘昌法说,中央扶贫资金款拨下来后,他和村里商量后决定,以村集体、出资村民和贫困户为股东,注册成立“山东上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用这100万资金为村里建设一个扶贫项目,借助该村临近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优势,以及自身的山、水自然优势,重点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其中,中央扶贫资金均分到贫困户人身上,按照1000元1股,贫困户每人获得相应股份,其他村民按出资多少入股。该公司由村两委班子代为运作,产生收益之后,对贫困户按入股的比例,强制性进行盈利分红。

  “100万扶贫资金平摊到每个贫困户身上也就四千多一点,这个钱如果直接分了,估计不到一年就花完了。” 刘昌法说,通过让贫困户入股成立公司的模式,是想让贫困户能保持长期收益,把“输血”变成了“造血”。

  目前,上小峰村入股参与农家乐的村民已增加到50多户,村集体去年仅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的收益,达到了十多万元。而这个项目在一开始时并非一帆风顺。

  “光让老百姓自己掏钱改造农家乐,他当然没有积极性,”刘昌法说,项目刚启动时,除了村两委班子、党员带头,他不断入户进行动员,其中,争取到政府的扶持项目资金,让老百姓看到有资金补贴,这是上小峰对农家乐乡村旅游启动的关键一步。

  “去年养蜂加上农家乐收入十万多,这比我之前在镇上干保安强多了。”第一批加入村里农家乐的徐传伟说,为了动员他,刘昌法曾骑着自行车到镇上找他聊过多次,他当时加入主要是被刘书记的真诚打动,没想到去年农家乐的收益有了明显增幅,他决定继续扩大投资。

  “守着穷山没思路白搭。”贫困户牛思恩说,之前他和老伴一年种板栗收入才3000左右,去年借助部分扶持资金整修了两个房间,加入了村里的农家乐,一年收入近一万多,最近在外面打工的儿子也非常看好乡村旅游这个产业,也想回来跟着他一起干。

  记者了解到,在淄博17.2万贫困人口中,超过10万“老弱病残”已无劳动能力;全省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的占54%,这是扶贫攻坚战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这恰是上小峰村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