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

  悠游于道与器之间

  ——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谈文房四宝与中国书画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孟娟

  这几天,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很忙。其从艺50年重要成果回顾展“圣裔丹青—孔子第七十八代裔孙孔维克人物画作品展”将先后在大陆、台湾举办。其中,大陆展将于7月27日在济南开幕。紧张的展览筹备工作之余,孔维克在其画室煮了一壶好茶,茶香氤氲间,他就“文房四宝与中国书画”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按中国传统哲学来讲,文房四宝与中国书画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关系。《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则,是抽象的精神本体;所谓‘器’,就是具体的物质载体。道和器既相互矛盾又密不可分,就像人的灵魂和躯体。光有躯体没有灵魂,那是行尸走肉。但如若没有躯体,灵魂也就无处依附。从这个角度来讲,‘文房四宝与中国书画’这一话题非常值得探讨。”

  中国书画的工具、材料为笔、墨、纸、砚,而油画所用工具和材料为刷子、颜料、画布、调色板等。这种差异从何而来?在孔维克看来,归根结底取决于中西文化的特性。西方文化讲究写实,注重对自然科学客观、理性地分析。西方绘画依据解剖、透视、色彩、光学等科学理论,创作出的画面十分逼真,观者仿佛能置身其中。中国文化精神与哲学观念则与之不同。中国文化是抽象的、写意的,是对自然宇宙的宏观把握。这种文化精神孕育出来的中国书画,必然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摆脱事物具体形象的束缚,表达“我”心中那份独一无二的感受。孔维克表示:“正因为中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哲学基础、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其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对自然蒙昧无知的情况下,就将线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只不过,西方绘画后来走向了色彩、明暗、光影,线条沦落为辅助线,而中国绘画则一直将线作为书画最重要的造型语言,将线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把汉字作为美的形态抽象出来,凭借线条本身的美感以及线与线的构架博得人们的认可,使人受到美的熏陶。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到秦代的篆书,从汉代的隶书到之后的楷书、行书、草书,中国书法将线条内在生命的律动呈现在纸上,给人以无限遐想。所以,书法又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歌”。

  正所谓“书画同源”。从原始社会彩陶上拙稚古朴的线条,到楚墓帛画上简练流畅的线条,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上劲秀圆润的线条,到明清时期写意大师含蓄内敛的用线,线条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绘画不断发展、升华的过程。

  可以说,中国书画借助灵动的毛笔,跳着各式各样线条的舞蹈,从远古一直舞到现在,并以其独特的气质卓然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