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纸的王国。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由蔡伦发明的。事实上,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蔴纸。在此之前,中国书画多在竹简、绢、帛上进行。再后来,宣纸的产生,使中国画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出现了大写意的样式。作为文人画的典型代表,大写意画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思想。试想,如果没有宣纸这一合适的材料,恐怕难有近现代文人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鼎盛和辉煌。

  除了宣纸,高丽纸、四川皮纸等也是中国书画常用的纸张。只不过,不同的纸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高丽纸,很厚,质地坚韧,可反复用墨上色;四川皮纸韧性大,拉力好,不易涸墨,能清晰地呈现笔法,却难有宣纸的笔墨韵味。

  所以,现代中国书画用纸用得最多的还是“纸中之王”——宣纸。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宜书宜画,浓淡相宜,且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久不变色,故享有“纸寿千年”之美誉。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精美古画,都有赖于宣纸才得以流传至今。

  但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宣纸都是使用现代工艺批量生产,且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化学原料,与传统手工生产的古法宣纸不可相提并论。这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意味着文化环境的每况愈下。现在,我国所谓的“画家”比某些国家的人口还多,可真正有艺术造诣、能创作出艺术精品、流传后世的少之又少,他们在制造文化垃圾的同时,也在大量地消耗宣纸。而造纸企业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满足市场需求,不断砍伐树木,并使用各种化学原料缩短造纸周期。与之不同,古法宣纸生产周期长,生产量少,大多作坊已经倒闭或面临技术失传的困境。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遭到双重破坏,长此以往,令人担忧。

  作为磨墨的工具,砚在文房四宝中排序最末,但尤被文人墨客珍而重之。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还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书写之余,访砚、藏砚、赏砚、刻砚,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砚的历史非常悠久。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座原始公社的遗址中曾出土了一方石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有根石质磨杵,用以研磨颜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砚才无须借助研石而直接研磨颜料。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相继产生,并称为“四大名砚”(也有观点认为,四大名砚为端砚、歙砚、洮砚、鲁砚)。

  衡量一方砚台是否好用首先是看其发墨性能,好的砚台发墨快,研墨细,不损耗;其次是看其外观,包括石材本身的纹理、手感及雕凿工艺。砚台雕刻一般根据石材本身的形态、纹理,稍加雕饰,在人文雕琢的同时凸显石材本身的美感。因而,鉴赏和收藏名砚,也成了历代文人的传统。

  正所谓“武士爱剑,文人好砚”,一代文豪苏东坡嗜砚成癖,传为佳话。其所撰写的《端砚铭》中即有“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噓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东坡玩砚”也由此成为传统绘画创作的热门题材。

  随着瓶装墨汁取代传统墨条的广泛使用,砚台作为磨墨的工具,其本身的实用功能逐渐消减,而观赏和收藏价值反而日益凸显。即使不从事书画创作的人,也喜欢收藏砚。四大名砚制作技艺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砚台还在持续开发、生产中。这也告诉我们: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印记的东西,给人们留下的是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代代传承。砚不仅仅是研墨用具,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有外国人士称:“每一方砚台,都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