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6岁的吴斌刚刚入伍就跟随部队转移到了临沂,“当时临沂很穷,日本军统治得比较松,我们吃的饭都靠老百姓给养。”正因如此,所有 的一切对于还是新兵的吴斌来说很新奇,“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我一直都在临沂,那时候主要就是打游击。”紧张的环境促使吴斌很快地适应了 新的生活,打游击的时候,频繁的行军是家常便饭,一个地方可能只住半晚上就要转移,“那个时候我也站岗放哨,发给我的枪比我还高。”

  密电风云 靠10个数字传达最高机密

  从1939年入伍到1941年,吴斌一直任山东四支队山纵四团勤务员,跟着部队打游击,虽然他没有与敌人发生过枪对枪的战斗,但刚参加部队那会,吴 斌所在的部队,就遇到了两次与敌人的冲突。

  “大体是1940年上半年吧,在临沂一个村子里,我们占了一个山包子,敌人在山下,我们没看到敌人,虽然没放过枪,但那时候的想法就是怎么把 日本人消灭。”吴斌回忆说,抗战初期日本人武器也很落后,他们因为年龄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所以对战斗也没有那么恐惧,尤其是打上仗以后,根本顾不上去想生与死。

  吴斌回忆说,1941年冬,日军的“铁壁合围”开始了,“三光”政策也随之而来,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岁月。“那时候日军和伪军采取了 很多办法,想‘铁壁合围’‘远距离奔袭’,‘铁壁合围’是一种大部队严密交互包围的战法。那个一到扫荡的时候敌人会出现很多兵力包括伪军, 就是层层包围,进行扫荡。”“远距离奔袭”指在较短时间内向远距离之外的敌方目标发动的突然进攻。这些战法对当时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极 大的伤害。

  1941年,吴斌开始学习机要工作,并被派到山东纵队机要科,任滨海军分区译电员,“我们主要工作就是跟着指挥机关,传达最核心最绝密的信息 ,我们靠10个数字来传达领导指示。”因为当时既没有电话也没有别的通信方式,惟一传达信息的方式就是靠无线电通信:一个是电台一个是机要科译电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号sina_shandong,在这里,看见山东。